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年是人非
2017-01-26 09:30:4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说到过年,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也就可谓年是人非了。回忆年节,几乎是一个个时光之结,生长着,变化着,消失着,指望着,挽留在渐次老去的心底。
童年的年节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回想起来却恍若昨日。过年,对于贫寒凄楚而充满温暖的农家孩子来说,是一件值得期盼的事情。童谣说,娃娃盼望过年哩,三十黑了撒钱哩。其实,我所得到的压岁钱顶多是曾祖父的一角,祖父的二角,挣工资的叔父给伍角,父亲到我长大最多给一块两块钱。但印象中,煤油灯下闪烁的一角钱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元大钞,我没觉得它少。粗粮糠菜度日,白蒸馍也只有到过年时才可以吃到。走亲戚的礼当也只是一个白蒸馍一个花卷,只所以说女儿是糖包子油包子,是父母对未来能吃上女儿过年时送的糖包子油包子的指望。腊月二十三奠灶爷,母亲照例要烙几个白坨坨馍,粘几粒茴香,那个香呀,一进窑院就能闻到。有一个年三十,父亲提回来一串羊肉,是队里分的,一年三百六十天没见过肉星星,那山羊肉的膻气成了最香的气味,至今仍记得那美味。还有,一个年节前后的雪夜,父亲从城里称回来一包点心,俗名天鹅蛋,就把娃娃们叫醒,一个个趴在被窝里,头一回尝到这红红的很酥很甜的食物。
尔后进了城,从单身宿舍到住上两居室的单元楼,到过年时能用稿费给孩子买串鞭炮了,一次将鞭炮挂在阳台栏杆上,燃着了楼下的阳台杂物,慌乱中救火,抢出一个发烫的煤气罐,想起来就后怕。
有一年在城里过年,好大的雪,我带孩子出了门,去游附近的大雁塔。那时的大雁塔周围还是一片树林或田地。人少车少,一派肃穆的冬景,红灯笼红对联是过年的显著标志。和孩子打雪仗玩,又冷又冒着汗,想着踏雪寻梅,有着一种年节的古意。只是到了元宵节,郊区农民的社火队伍经过大雁塔十字,人群便如潮涌,街道两旁的树上也结满了孩子。一般家庭说是过年,也只是排队买几棵大白菜,几斤土豆,一把粉丝,几条腥气的带鱼,几包白皮点心。讲究一点的老西凤酒,也只是几块钱一瓶。论工资,百十元不到,黑白电视能收三个台的节目,央视的春节晚会场景还不如后来一般乡镇的歌厅阔绰,家用电话也很稀少。烧的是蜂窝煤,打开水去锅炉房排队,水票五分钱一张。艰辛的生活,同时是热情向上的生活,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之后的年节,烧钱的人开始鞭炮震天,大鱼大肉,灯红酒绿,物质丰富了,人的精神也变得五彩纷呈了。
在海南岛客居八年后,返回故城又十年,年味一年浓似一年。在乡下老家过了几个年,父母大人在上,妻女和兄弟姊妹侄儿外甥团圆,可谓天伦之乐。儿子儿媳和两孙女在美国生活,天各一方,喜忧参半,发一个短信祝福,问候一声过年好。论吃喝,即使在老家也是天天过年,平常日子甚至比童年记忆中的年节也好吃好喝,好穿好戴。
花相似,人不同。年年岁岁,生命常青。过年好,珍重。
◎和谷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