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论图书资料对中国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支持作用:基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多维考察
2025-11-24 14:27:52来源:陕工网
字体:【 】     分享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朱立挺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体系之庞大、内涵之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生存技艺,更是哲学思想、社会伦理、艺术审美与科学智慧的集中体现。面对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风险与传承危机,如何系统性地守护、研究并活化这一文化遗产,已成为重要时代命题。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分析框架,深入系统地探讨图书资料如何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载体,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理论体系构建、技艺标准化传播、当代创新驱动以及全球对话交流五大维度上,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论文认为,对图书资料的系统性建设、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是保障中国饮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基石。
关键词:​ 图书资料;饮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体系;数字化
 
一、 引言:饮食文化传承的“阿喀琉斯之踵”与图书资料的基石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发展,形成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独特气质,其背后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药食同源”的养生观与“五味调和”的烹饪观的高度统一。然而,这种高度依赖“口传心授”和“个体经验”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其传承链条显得尤为脆弱。技艺失传、记忆模糊、标准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饮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此背景下,图书资料——这一人类知识最稳定、最系统的物化形态——的重要性便空前凸显。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宴飨,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农食经验,再到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赋予烹饪以文学与美学品格,直至当代的学术专著、数字化数据库,图书资料始终是记录、梳理、研究和传播饮食文化的主航道。它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面向未来的种子库。本文将超越简单的文献罗列,从历史、理论、实践、创新与国际五大维度,立体化剖析图书资料如何为中国饮食文化构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记忆宫殿”,并提供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 历史维度:作为文化基因库的图书资料——定鼎文明根基 
饮食文化的延续,首要在于历史记忆的保存。图书资料在此扮演了“文化基因库”的角色,确保了文化血脉的真实性与连续性。
  1. 典籍中的文明密码:​ 古代典籍是破译先人饮食生活的密码本。​《礼记·内则》​ 详细记载了周代贵族的饮食制度与礼仪,奠定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文化范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则不仅是农业百科全书,其关于制曲、酿酒、作酱、烹调的系统记载,为我们复原北魏乃至更早时期的饮食技术提供了唯一可靠的文本依据。唐代《茶经》​ 让陆羽成为“茶圣”,更将饮茶这一日常行为提升为一种修养身心、体悟大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仪式。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 不仅记录菜肴,更阐发了“学问之道,知而后行,饮食亦然”的烹饪哲学,其关于食材选择、火候掌控、调味理念的论述,至今仍是厨艺界的圭臬。
  2. 方志、笔记与文学的补充:​ 正史典籍之外,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人笔记与古典小说,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饮食文化史料库。各地方志中的“物产志”、“风俗志”详细记录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食材与食俗,是研究菜系源流的第一手资料。​《东京梦华录》、《梦粱录》​ 等笔记生动描绘了汴京、临安等都市的餐饮盛况,展现了宋代市井饮食文化的繁荣。​《红楼梦》​ 中对“茄鲞”等珍馐的细致描写,不仅是文学描写,更是清代贵族饮食文化的微观切片。
正是这些层层累积的图书资料,共同构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历史脉络,使得中华饮食文明得以穿越时空,避免沦为虚无缥缈的传说,为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定下了深厚的文明根基。
三、 理论维度:知识系统化与学科构建——构筑学术大厦 
若说历史资料是散落的珍珠,那么理论构建则是将其串联成项链的过程。图书资料是饮食文化从“术”走向“学”的基石。
  1. 从零散记录到系统知识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学者通过专著和丛书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系统梳理。例如,​邱庞同的《中国菜肴史》​ 以菜肴为本体,梳理了其历史演变;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史》​ 则从文化学视角,构建了饮食文化的宏大理论框架;徐海荣主编的《中国饮食史》​(多卷本)和李溪的《中华膳海》​ 等大型工具书,则致力于将碎片化的史料进行考据、归纳与整合,形成了覆盖食材、烹饪、器具、礼仪、食论等方方面面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些奠基性的著作,标志着“中国饮食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成熟。
  2. 支撑跨学科研究的平台:​ 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多学科介入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历史学者依靠古籍和考古报告研究饮食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人类学家借助民族志资料分析饮食行为中的符号与象征;食品科学家通过古籍记载验-证传统烹饪技艺的科学原理(如“炒”技法的美拉德反应);经济学家则利用行业报告分析餐饮市场。这些研究产生的学术论文、期刊(如《饮食文化研究》)和会议论文集,又进一步丰富了图书资料的内涵,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增值的学术生态系统,推动饮食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 实践维度:技艺标准化与人才培养——赋能行业发展 
饮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图书资料是将高深的文化理论转化为大众可学、工匠可用的实践指南的关键桥梁。
  1. 烹饪教育的“圣经”:标准化教材体系。​ 现代餐饮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系统化的教材。从《烹饪工艺学》、《中国名菜制作》到《餐饮管理》,这些教材将千百年来依赖师徒间“手感”、“经验”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可重复、可验证的显性知识。它们通过标准的计量单位、清晰的操作流程图、精确的火候与时间描述,实现了烹饪技艺的标准化,使得大规模、高效率培养专业厨师成为可能,从根本上保障了烹饪技艺传承的质量和规模。
  2. 大众普及的“向导”:菜谱书与美食散文。​ 饮食文化的根基在民间。面向普通家庭的菜谱书(如《大众菜谱》)、美食家(如蔡澜、沈宏非)的散文随笔、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同名书籍,以通俗易懂、充满情感的方式,将饮食文化带入寻常百姓家。它们不仅传授技艺,更传播理念——对时令的尊重、对食材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土壤,激发了公众的文化自觉与传承热情。
五、 创新维度:承古启今的灵感源泉——驱动当代创新 
传承的真谛在于创新。图书资料为当代饮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与权威的合法性依据。
  1. 复古菜”与“融合菜”的历史依据:​ 当代高端餐饮的创新,绝非凭空想象。许多厨师在创作“新派菜”或“融合菜”时,会深入研究古籍,从历史中寻找灵感。例如,依据《山家清供》等宋代食谱复原“古典菜”,或从《随园食单》中理解传统味型搭配的精髓,再进行现代化解构与演绎。这种“基于传统的创新”,使得新菜品有源可溯,有根可寻”,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故事性,提升了其市场价值与文化品位。
  2. 赋能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 饮食文化类图书资料直接催生和支撑了庞大的产业链。美食旅游指南带动了地方特色餐饮消费;基于古籍研究的品牌故事成为老字号焕新的核心资产;饮食文化IP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文创产品开发。此外,关于食品安全、营养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与行业白皮书,为餐饮企业的战略决策、菜品研发与管理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整个产业向健康、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六、 国际维度:跨文化对话的桥梁——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图书资料是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最有效媒介。
  1. 超越“左宗棠鸡”:实现准确与深度的传播。​ 长期以来,海外对中国菜的认识存在符号化、刻板化的问题。高质量的外文版中国饮食文化书籍,如《Food in Chinese Culture》​ 的学术著作,或《舌尖上的中国》多语种译本,以及由专业厨师和学者撰写的英文菜谱(如Fuchsia Dunlop的作品),能够系统、准确地向世界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和地域多样性,扭转片面印象,促进深度理解。
  2. 从“技艺输出”到“价值共鸣”:​ 当中国饮食文化以图书为载体,展示其“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惜物节用”的生态观念时,它便超越了单纯的烹饪技艺层面,成为传递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载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能够引发更广泛的价值共鸣,显著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七、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作用巨大,图书资料的支持体系也面临挑战:​一是在保存上,大量饮食类古籍散佚或保存状况不佳,修复与整理工作艰巨;二是在利用上,虽有数字化尝试,但存在标准不一、资源分散、深度标引不足等问题,形成“信息孤岛”;三是在内容上,部分出版物质量参差,同质化严重,深度研究型著作与大众读物比例失衡。
面向未来,应着力于:
  1. 实施“中华饮食典籍保护与数字化工程”​:由国家主导,系统性地对海内外饮食古籍进行普查、修复、整理,并建立统一标准的国家级饮食文化数字资源库,实现全文检索、图文对照、知识关联。
  2. 推动内容生产与形式的创新​:鼓励利用大数据、VR/AR等技术,开发交互式、沉浸式的饮食文化体验产品(如虚拟宴席、名菜复原VR体验),让“静”的资料“动”起来。
  3. 构建分层传播体系​:针对学界、业界、青少年、国际受众等不同群体,开发精准化、差异化的读物与产品,实现知识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八、 结论 
综上所述,图书资料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关系,远非简单的记录与被记录。它是历史的锚点,奠定了文化的深度;是理论的骨架,支撑起学科的的高度;是实践的蓝图,拓展了传承的广度;是创新的引擎,注入了发展的活力;是对话的桥梁,展现了文明的气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回归对系统性、权威性知识载体的重视。通过战略性、体系化的图书资料建设(包括其数字化与智能化形态),我们实则是为中国饮食文化这棵参天古木培育最肥沃的土壤,使其古老根系能深扎历史,现代枝桠能向阳生长,最终在全球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 中国饮食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邱庞同. 中国菜肴史[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3] 王仁湘. 饮食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徐海荣. 中国饮食史(全六卷)[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季鸿崑. 食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贾思勰(北魏),缪启愉校释. 齐民要术校释[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袁枚(清),王英志点评. 随园食单[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8] 安德森(美),马孆,刘东译. 中国食物[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 张景明,王雁. 中国饮食器具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 周鸿承. 中国饮食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D]. 浙江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