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粽子情
2014-05-30 11:31:03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30日
  ·马亚伟·
  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粽难成端午,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到:“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中也写到:“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可见,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端午节包粽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粽子里包裹着祭奠和怀念。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毅然投入汨
  罗江,用生命来表明爱国之心。百姓们爱戴屈原,担心江中鱼虾咬坏屈大夫的身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这样喂饱了鱼虾,它们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流传下来,一种文化也流传下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和传颂,我们用包粽子的方法表达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这也是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体现。余光中曾经深情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的诗歌是中华爱国诗篇的源头,屈原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祭奠屈原,不管磨难,无论风雨,端午节总会如期而至,粽香也会如期飘荡在五月五日这天。
  粽子里包裹着传统和民俗。粽子又叫“角黍”,用粽叶包裹糯米大枣等,煮制而成,
  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到了如今,粽子的种类繁多,馅料各异。每每剥开一只热腾腾的粽子,粽香扑鼻而来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很多记忆被唤醒,关于端午,关于屈原,关于爱国,如此等等,我们味蕾上的回忆是绵长的,深厚的。粽子是引子,引出了太多的记忆。包粽子的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很多国家。《舌尖上的中国》也记录了粽子的故事,美味的粽子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又到,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开始浸泡糯米,清洗苇叶,准备过一个活色生香的端午。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型抒情诗。真是这样呢!端午一到,我们每个人都像诗人一样,变得深情而浪漫,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粽子里包裹着思念和亲情。不管我们走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种粽子,最爱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端午,夏日的风轻轻地吹着,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碌。孩子们还没起床,就闻到了苇叶的清香。妈妈动作娴熟,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粽子从她的手中飞出来,绿莹莹粽子堆积起来。接下来,妈妈烧火煮粽。小半天时间,粽子出锅了,吃上一个,味道香浓。多年后,我们远离家乡,但那种味道,仿佛一缕香,一直萦绕在记忆中。妈妈又打来电话:“端午节放假了,回家吃粽子吧。”瞬间,我们
  的眼泪与口水齐飞……
  粽叶飘香,今又端阳。粽子中包裹着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份情和爱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这份情和爱,就会像永不枯竭的河流一样,永远绵延流淌。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