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着“安徽第一贪”之称的前安徽金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尹西才被写进公司志书,引起网友的关注与热议。
“反面典型”入志,到底是以史为鉴的春秋笔法?还是为了惊世骇俗的做秀煽情?
载入史册的“安徽第一贪”
日前,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农林工贸公司出版《农林工贸公司志(1988-2005)》,公司志将尹西才记录其中,作为一种史书性质的地方志将犯罪分子收录其中,此事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时间倒退到2004年,一件贪腐案曾轰动全国。
该案被称为安徽省历史上数额最大的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被告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林业处原处长尹西才,因贪污人民币570余万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27万元以及财产来历不明人民币1900余万元、美元66万元,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明星,为何沦落成一名罪犯?他如何陷入罪恶泥淖?尹西才的经历不能不说极具典型性。
犯罪分子也能“千古留名”?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曾几何时,承担“资政、存史、教化”功能的地方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些地方的政绩记录,歌颂成绩成为地方志书的主流,而普通公众也在习以为常中将地方志记录“精英分子的丰功伟业”视为一种必然。
与之相反,也有网友认为历史本来就应该客观记载,而不应抱着主观好恶的态度。历史不应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非成败”只要是真实的存在,就应该被记录,从而留给后人一段真实客观的历史面貌。
还有网友担心,将一个已经被判死缓的囚犯的经历写进公司志,让负面人物遗臭万年,然而从人道主义出发,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对其家人亲友的社会名誉与当下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犯罪分子已经获得法律的严惩,让犯罪分子的家人永远背负精神的十字架,无疑是一件不太人道的做法。
让历史真正成为高悬的明镜
淮北矿业集团农林工贸公司志的主编者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志在编写尹西才的材料时做到了真实地记载,既客观地纪录了他曾经为公司做出的成绩,也对他后来因贪腐入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如实地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典型范例给后人留下一些反思与警示。
无论是万世景仰还是遗臭万年,那些真实公正的历史记载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激励后世,或敲响警钟。从而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面高悬的明镜,真实地再现过去,烛照未来。(偶正涛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