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梅
汉中盛产稻米,以大米为主食的人,面食的确难以吃出多少花样来。但一碗热气腾腾的梆梆面,却能跨越山河远阔,历久弥香。
做一碗梆梆面,先在细瓷碗里放葱花、姜末、香醋、酱油、花椒粉、胡椒粉、盐、味精等调味品待用。再用温水和面,手工擀成薄而筋道的面片,切成细条。大骨熬汤,汤沸下面,料碗里挑一筷头洁白如凝脂的猪油,将沸汤舀一勺加入碗中,化开猪油,激香调料。再盛面入碗,汤宽、面薄,宛如莲花在水中央,故而有“一张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之美赞。
“梆”是形声字。用木头敲打或敲打的声音。用“梆梆”二字为面冠名,形象地表明此面以木头敲打而成。
相传,刘邦受封汉王,率十万将士日夜兼程奔赴汉中,为消除项羽猜忌,火烧栈道以示无东归之心。抵达汉中时,众将士一路餐风宿露,早已疲惫不堪,饥渴难耐,急需支锅做饭。米饭炒菜较为费时,吃面条最为方便。人多量大,火夫一时擀不出面来,萧何安排将士们用长矛当面杖擀面,长矛杆碰撞在一起发出“砰砰梆梆”的声音,好不热闹。一阵忙活,一碗碗“汤滚热、面爽滑、味酸香”的酸汤面条做好,将士们连吃带喝,驱散了长途跋涉的一身疲惫,好不酣畅淋漓。饱餐过后,离乡的将士们心情不再低落酸楚。酸香油旺,滋味醇厚的面条不仅抚慰了饥肠,也安定了军心,刘邦率众在汉中安顿下来,大家心领神会称此面为梆梆面。
汉江奔流,稻渔丰肥,水草丰茂,刘邦十万大军粮草军需能完全供给。刘邦在此秣马厉兵,筑坛拜韩信为将,问计韩信。韩信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之劣势,献“还定三秦,东向争雄”之策,刘邦依计而行,攻略关中,定都长安。
梆梆面因飨军有功,且制作简单,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家常便饭。
旧时,在寒冬季节,人们常吃梆梆面来驱寒,于是有人夜晚挑担上市,以“敲梆”叫卖招徕客人,经营梆梆面遂成营生。夜色中,一阵长长的梆子敲打声由远而近,那声音徐缓、轻柔。随着面担挑子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只见一星闪闪的油灯摇着一丝光亮,照着一副担子,一头挑着锅灶,一头挑着一罐熬得浓浓的骨头汤,罐上架着碗筷、面条、调料。摊主一边招呼,一边把又白又薄、又细又长的面条下进滚开的锅里,煮熟捞出,食客早在一边垂涎三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吃一碗白面调猪油的梆梆面,是何等满足和奢华的享受了!
如今,梆梆面面馆遍布汉中大街小巷。走进一家店里,只见店主抓起案板上的面条,抛进小锅,眨眼间煮沸,拿竹笊篱捞到提前调好汁料的碗里,利落地浇上辣椒油,撒上香菜、小葱,顷刻面碗端至食客面前。老食客先是吹开滚热的红油喝汤,一碗酸、香、汪的梆梆面下肚,胃变得十分熨帖。
这一碗朴素的面条,是汉中人的味觉基因,也是滋长在汉中人基因里的性格,单纯朴实淳厚。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