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国外,甚至东南沿海,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养老机构随处可见。可我省大多数养老机构还停留在集体宿舍的层面。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束缚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症结何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省837个养老机构分布于市、区县、乡镇、街道办等各级行政区域,创建、管理涉及民政、工商等多个政府部门。养老机构的布局和定位、从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规范化管理,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等缺乏有效的监管。
养老机构的准入制度不够规范。创办养老机构需要什么手续,一些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从他们的话语中,似乎透露着交纳一些管理费便可以创办一个敬老院的信息。如今,西安创建一个敬老院要300万元的启动资金。西安市沁春园养老院的张长安院长说,他1999年创办沁春园养老院,可主管部门从来没过问过他们的经营情况。只是每年春节后,召开一次年会,相关协会收取1500元的会费。“我今年就没去开会,协会只收钱,从来不办事!”他说,相关单位迟迟不颁发经营证书,直到2002年,西安市民政局才颁发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2005年才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证书。
养老机构真的就没人管理了吗?西安市民政局福利科一位工作人员反驳说,他们福利科召开的一些会议都会通知各个养老机构,怎么说没人管理!至于养老机构的管理方式,他说,目前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由于有些制度还不健全,目前对其监督主要靠社会力量。省老龄委福利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按照谁批准、谁监督的原则,养老机构在哪一级民政部门审批,就应由那一级民政部门管理、监督。
服务质量揪心
省老龄委福利处的宋朝惠说,我省养老机构有2508名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农村务工者。他们没有一个人经过上岗培训,大多缺乏老年人护理知识。铜川市老龄委的马爱华说,在铜川市,敬老院的从业者几乎都是从农村来的,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平时的工作只是打扫卫生、帮老人打饭等。在一次检查中,她看到一个护理人员把买来的饭放到老人跟前,一句话不说就走了。“老年人需要交流,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需要交流,可护理人员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我省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7.2个床位的服务量),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致使一些不能自理的老人住处时常充满浓浓的尿臭味,住所用品也不能及时清洗,污垢随处可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去年,西安市一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竟殴打老人。
我省的一些养老机构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集体宿舍,老年人成了被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要服从安排,独立性很少。如:养老机构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只有赶上点,老人才能吃上饭。而在家中,想吃想睡的自由在这里被剥夺了。伙食、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老年人吃的是份饭,平时的娱乐活动只有下棋、打麻将。
经营理念滞后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养老机构不重视自己的宣传,好多养老机构在电信114查号台上根本查不到。为什么查不到电话?西安市电信局114班长台说,只要是以企业名称注册的,在114都能查到联系方式,之所以查不到对方电话,很可能这些养老机构是以个人名义安装的话机。对此,一些受访的养老机构负责人也承认没有以企业名义在电信局注册。
养老机构不重视自己的宣传,导致想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找不到合适的公寓,养老机构也找不到想入住的老人(铜川市一家养老机构只有两名入住者)。铜川市老龄委的马爱华告诉记者,铜川市有多少个养老机构,他们也搞不清楚。前不久,他们为了给省老龄委汇报铜川市养老机构现状,同区县民政局等部门一起,到区县、街道办、乡镇一个一个地方跑,才摸清铜川市大概有12家养老机构。他们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处询问一些老年人,结果大多数老人都说不清楚。
此外,国家允许社会资本从事养老服务业,导致养老机构到处开花。一些投资者不考虑现实的问题,如交通条件、入住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创办养老机构。最后,因入住率过低,不得不关门停业。
公共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不够,不少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差,入住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养老的需要。据了解,一些公有的养老机构,还能得到福利彩票等经济援助,经营状况尚可。可民办的养老机构由于没有任何财政的支持(在上海,每张床位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5000元,福建省每张床位补助1000元),经营现状非常艰难。一些养老机构四处“化缘”,甚至靠救济维持;少数民办养老机构创办人搭进全家积蓄,仍只能惨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