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公司液压附件厂有一个说话爽朗、干活利落的汉子,30来岁的他多年来一直承担着该厂一工段难度大、风险高的关键“骨头”零件加工,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是一名公认的“靠得住”的生产骨干和技术尖子;多次被评为公司双文明先进个人,质量先进个人,公司十佳职工,公司劳动模范,并被授予“高技能人才导师”称号。他就是车工一班班长张明强。
张明强所带领的班组主要承担液压附件的机加工作。由于各种型号起落架对液压附件加工的技术要求不同,公司针对关键部件实行“三定”原则,作为最有实力加工各种零件的张明强无疑成了车工的“第一把刀”。在工厂生产的某型号项目中,一些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零部件,车工机加只有他可以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废品率几乎为零,在检验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技术创新方面,工友们都说张明强“小改小革有一手”。公司在承揽某型号起落架制造任务初期,由于外筒零件材料为300M钢,在机加过程中极易烧伤,在生产时间紧张和缺乏先进刀、量具的情况下,张明强冷静分析、迎难而上,他根据以往加工零件的丰富经验,反复研究数据,千方百计运用土办法协助,终于通过逐步间接测量攻下了这个难关。凭着一身过硬的本领和灵活创新,他连续一周每天工作到深夜10点,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加工任务,为后续生产和按期交付奠定了基础。据工长介绍某型号起落架分流头机加项目要求工人技术、操作水平成熟过硬,厂领导毫不犹豫地选择张明强一人承担任务。当时,该机在俄罗斯装配成功率达到70%,公司却几乎可以做到100%,这与他的一次性加工到位也不无关联。
自上世纪80年代入厂以来,张明强在学习、生产中日趋成熟,他并不因自己技术好而居功自傲,对别人从不保留自己的“绝活”,无论是徒弟还是工友,甚至根本不是自己徒弟的年轻人,只要遇到难题问他,保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名师出高徒”,很多经他指点的年轻人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也成了生产中的骨干。(刘智杰)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