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针对 “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这个话题,从个人和企业HR两方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一方面,危机增加了员工的“卧槽”意愿,大幅降低了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企业得不到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来看,危机所带来的人工成本控制又减少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对于招聘高级人才反而更难了。
这样一来,HR甚至比往年同期还要忙,只不过忙的内容有些不同,求职者如果能适应这种改变,在危机中找到更好的职位空间并非难事。发现一: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更要“选对人”
一直以来,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人才不足的状况,而金融危机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这种局面。
调查数据显示,48.5%的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充足,仅16.9%的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短缺,同时已有26.3%的企业已经暂停了招聘,从表象上看,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现象。
但是,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人才,前程无忧相关分析师认为,这组数据的背后“暗藏玄机”。
首先,人员流动率在大幅下降。由于更多的人选择“卧槽”,企业无法即时更换新鲜血液,对于企业而言拥有人才的概率也相对降低。
其次,高级人才仍然紧缺。人才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才都能随手可得,有些高级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仍是“奇货可居”。一方面,目前的市场薪酬可能达不到高级人才的希望;另一方面,“裁员风潮”又让不少高级人才心存疑虑,不愿意跳槽。
另外,面对大量的求职者,如何“选对人”也成了HR面临的新挑战。当今形势下似乎是 “百人争一位”,HR几乎不用担心招不到人,但是在“百人”中选择“对的人”同样是一门学问,HR需要在招聘、面试环节上下工夫。发现二:人员减少鼓舞士气很重要
从企业实际需求情况来看,各个行业企业需求都低于 “平衡点”(表示企业正常流失正常招聘平衡状态)。传统行业、房地产行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招聘指数都小于平衡点5.5,最低的是房地产行业为4.19。
需求低于“平衡点”,企业人员减少,留下来的员工可能同样因为面临危机而心情低落,士气低迷,凝聚力减弱,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HR来说,鼓舞士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一家电器企业担任HR的刘澜说,对于要离开的人,她都会出面请他们吃一顿饭,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想回来都可以,企业感谢他们曾经的付出。其实这也是给留下来的员工看的,让员工明白,企业是他们的后盾,而对于在任员工,企业会加强技术和素质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满足感,减少压力,同时告知员工企业远期战略的东西,让大家有一个信念共同渡过难关。发现三:减少用人成本并不是一味裁员
“裁员”的声音络绎不绝,到底裁员是否真的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的确有部分企业进行了裁员,但更多的企业选择以其他人员削减方式完成压缩成本的目的。从个人来看,近5成受调查者表示所在部门人员减少,企业人员规模大幅下降。48.6%的个人所在部门相比2008年人员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6.5%减少了两成以上的人员。从企业来看,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其中自然流失不再招聘的企业为22.5%,裁员的企业为19.7%,本年度有裁员计划的企业为10.7%。
供职于某IT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刘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没有裁员,但只要有人走了,老板就会让其他人把他的工作平摊了做,不再招聘。去年这个时候我们部门的人员编制是25个,现在只有17个人了。”
前程无忧相关分析师认为,半数企业进行人员削减的确很惊人,但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另一半”企业人员规模稳中有升,求职者只要心态平和,就能把握住机会。发现四:加强“试用期评估”精选人才
调查数据显示,82.6%的企业不增加新入职人员薪酬,其中55.1%的企业选择持平,27.5%企业降低新入职人员的薪酬。这也是一种变相减薪,从表面上看,企业确实是省下了成本,但更深层次地来看,这样无疑减少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因此,很多企业的HR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应采用其他低成本措施渡过难关,对于招聘流程和人员配置进行改革才是正理。
为了实现更谨慎的招聘,70.2%的企业选择“试用期评估”。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也许试用期评估可能由于大量的工作容易被忽视,很多企业会做,但是却不“精”。现在不少企业的HR为了有更好的招聘效果,将试用期评估“做好做精”,这无疑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方式。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为了控制成本,企业更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和“合并工作岗位”的方式。数据显示,47.6%的企业采取 “优化组织结构”,31%的企业采取“合并工作岗位”。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试用期评估绝对不是仅限于目前形势的权宜之计,天津优联集团人力资源经理李洪霞认为,HR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 (缪鹏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