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发展背后,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而也恰恰是由于这种发展和转型,使得一部分陈旧劳动力注定在经济前行的博弈中“出局”。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造成的,原来是以国有制为主体现在要向多种所有制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失业。”
与此同时,生产力提高导致同等资本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减少了。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结构性失业,如纺织女工等一些从传统企业游离出的劳动力,无法在电子信息等新型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子。
有舆论认为,陕西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经济总量的不足是造成失业率偏高的主要原因。采访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从容特别强调这种观点的片面性。他说:“经济增长确实会带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到底能带动多大的就业增长,主要看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两者不是一个必然的关系。”数据显示,2003年我省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中,第一产业的贡献最少,只占13%、贡献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占到47%、第三产业占了39%;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例,却几乎打了个颠倒:对GDP贡献最少的第一产业反而吸纳了高达52%的就业人口,贡献最多的第二产业只吸纳了最少的17%人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挂”的情况?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进一步分析说,这与我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密切相关,他说过去一直强调高科技产业、装备工业、能源化工产业,这些行业都是技术密集型,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我省失业和空岗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它成为造成我省失业率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李从容说陕西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在南方一些就业形势好的城市,比如温州,城镇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比重将近70%,刚好和我们打了个颠倒。在传统产业中有大量的富余人员,而新兴的行业中又缺少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就出现了失业和空缺并存的局面。
在国际上,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通用指标是就业弹性,通常量化为某一国家或地区GDP年增长1%创造的就业岗位。“八五”期间,我省1个百分点的GDP增量能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而“九五”期间,这个数字已经减少为1.5万个,陕西就业弹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李从容据此分析说,快速经济增长难以带来相应就业岗位的增加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
单纯依靠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存在着明显的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会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而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