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是挑战性和独立性,好奇、探究、执著,锲而不舍,兴趣广泛,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到中小学校以至高校看一看,在小学,女同学可能是大队长、大队委、中队长、中队委,可能是升旗手、小标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再到大学,她们不断退隐,慢慢成为社会认可的好女生——懂事、随和、温顺……
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而在这些引导之中,我们的引导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女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被限制。
教育中存在着性别角色的公式化。在教材中女性角色或者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母亲或妻子;或者是充满温馨、亲情、疼爱孩子的母亲或妻子,其生活空间大多在家庭。相反,在教材中出现的男性人物大都是事业型、知识型、管理型的,活动场景则是社会的、职业的。他们被描写成有抱负、有主见、有独立个性的形象。甚至当年叱咤风云的革命先驱邓颖超,在小学课本中被解读为一个戴着老花镜、默默为丈夫缝补睡衣的“贤内助”。这实际传达了一种观念——对于女性最重要的并不是她们获得了多大的事业成就,而是在家庭中是否扮演了称职的母亲或妻子。
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确认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和实现更多男女平等关系的基础手段,并提出了战略目标,其中包括:通过在各层面教育中无性别模式的课程、课本和教师援助,发展无歧视的教育和培训。
思考教育与女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女童辍学问题,也要关注女性教育的实质内容,无歧视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平等、和谐,这不仅仅是教育的期待,更应该成为教育的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