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位富太太生产后不久做起了全职太太,然而,她却越发感觉自己闷得慌,打不起精神的她,决定给自己找份活儿干干。于是到家政公司应征保姆,自称不为经济利益就为解闷和增加交往。调查显示“富保姆”在沈阳并不稀奇,她们往往都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满足自己与社会交往的需要。(6月19日《华商晨报》)
“看着自家保姆带孩子、洗衣服、打扫房间,就很有滋味”,于是自己也想去当保姆……在一个人们日益注重个人存在与价值的社会,富太太的这种想法并不足奇,并且,这也符合人之生存的正常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指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些需求的层次依次由低到高。一个富太太,当她的衣食足行等低层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很自然就会向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靠拢。
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我实现于个人而言很重要,在人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之情感,这时是一个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我想,当报道中的这名富太太干上自己称心如意的活儿时,心里也一定是充满甜蜜的、幸福的。
实际上,富太太当保姆,这还是一种“换把椅子”式的体验,这有助于富人设身处地地理解身为佣人的难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家政行业从业者在富人心中的形象和看法,能降低他们以往对家政人员的歧视,进而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地
位。正是基于此,富太太当保
姆其实加强了社会不同阶层之
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对营造
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
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实,富人去当佣人这种
现象,不只是在当下的我国存
在,在国外也早就或多或少地
存在,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比如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
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
孩子自食其力之精神。一个十
六七岁的姑娘----哪怕家里
非常有钱,初中毕业后很可能
被送到另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
当一段时间女佣人,上午劳动,
下午上学。之所以这样,是要
培养人健全的生存价值观和财
富品格。从这个角度说,富太
太当保姆也是一种积极的信
息。
当然,富太太当保姆更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社
会应该为一些富人提供更多的
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为什么
这些富太太偏偏只想到了当保
姆,而没有想到去做义工、去做
慈善者和志愿者?一个救助体
系包括对富人精神的救济极其
健全的社会,理应有让富有和
有爱心的人群充分帮助贫困人
群的多样化平台,包括引导富
太太参与慈善、义工、志愿者等
等活动。
这么做,不但可以调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还能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交流、互助,实现诚挚、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遗憾的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做得还不够。在此,笔者期盼富太太当保姆这种现象能成为我们政府健全救助体系的一个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