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女性 > 女工新闻 女副总敲诈医生助学的背后
2007-08-16 09:41:3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于洪芳,一个33岁的未婚女人。她和公司老总温大为 (化名)一起资助了江西宁都25名贫困生。在温大为资金遇到困难,欲退出时,她决定独自承担资助。为此已升到副总位子的她写信敲诈北京6家医院120名医生。
    她以为,以善良的名义,医生们会把钱汇到指定账户。在公诉人柳青看来, “她很单纯,想法太幼稚。”在受资助的学生眼里,她是个善良的大姐姐。在金钱的资助之外,她还给他们生活上诸多指导。8月12日清晨,因敲诈入狱10个月的于洪芳悄然走出西城看守所。她说,还会继续资助那些仍需要帮助的学生。
    善良姐姐给了我未来
    王兵和刘成一直都称呼于洪芳为 “于姐姐”。两人同在北京读大二,一个在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在中国政法大学。几年来,于洪芳一直资助他们,每人每年1万元。于洪芳资助的9名学生中,只有他们俩在北京。8月11日。两所学校都已经放暑假了,但两人都没有回家,他们在等待那一天——8月12日,于姐姐出狱的日子。他们约好去回龙观看她。
    老家江西宁都的王兵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四个孩子全靠父母种地养活。王兵初中时住校,每周末回家一次,带米和干菜回学校。一周5天顿顿大米、干菜。父母一周只给王兵五六元钱。来回乘车需要两元,剩余两三元是他一周的开销。考上宁都一中后,花销大增,父母四处借钱,贫穷随时可能让这个孩子辍学。于洪芳和温大为的到来给了王兵希望。从高一到高三,每人每年1万元的资助,对于王兵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感觉生活条件变好了。起码吃饭能吃饱了,而且觉得接受人家钱,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人家。”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也小多了。 “在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王兵说, “这1万元就相当于我有了未来。”
    “她是个善良细心的大姐姐,开学的前几天,我们的账户里一准有钱。”在王兵的记忆里,虽然很少见面,但时常会通电话。于洪芳会针对他们每人身上的缺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从看守所出来后,她明显瘦了,看起来有些疲倦。接受资助考上山东大学的刘军说,一次通电话,于洪芳提到现在本科生太多了,没硕士文凭不行,强烈建议刘军考研。 “你们要是能坚持学下去,我就坚持把你们资助到底。”她不单是一个普通的资助人,也是我们的亲人。
    那些接受捐助的学生也没有让于洪芳失望。2006年,9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高校。与老总的共同助学
    于洪芳和温大为在北京都属于事业有成、生活稳定的群体。于洪芳助学的引路人还是温大为。33岁的于洪芳是黑龙江铁力人。1993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两年后毕业,即来到北京闯荡。先是在某大学就读工艺美术专业。一年后毕业,随后辗转于北京多家广告公司,一直过着北漂的生活。2002年加盟温大为任董事长的北京某医疗器械公司,担任常务副总经理、市场总监。按照温在检察机关的自述,于洪芳在公司只是挂名,也去公司,但不负责具体业务。
    作为从江西宁都走出来的成功商人,温大为知道老家的贫困,学生的艰辛。2000年,温大为和于洪芳回到宁都,宁都一中的老师希望温大为能捐资助学。温大为到几个孩子家进行了走访,当场答应。从2000年到2005年温和于两人先后资助了25名学生。于洪芳后来数次和温大为一起回到宁都,“学生们没有学费,上不了学,真的很可怜。”于洪芳和学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温大为相对较忙,每次都是于洪芳办理汇款,与学生联系,鼓励学生。有学生来北京,也是于洪芳接待。
    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了6年。2006年,于洪芳和温大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9名学生考上大学。按照于洪芳的计划,继续供这些考上大学的孩子读研究生。但此时,她所
    在的医疗器械公司业绩下降,整个
    医疗器械行业不景气,温大为想结
    束业务,离开北京。当然,这些学
    生就无法继续资助了。温大为配合
    检察机关调查时曾说,当时他也曾
    想给于洪芳一笔钱,让她离开北
    京,不要再管资助的事情了,但于
    洪芳不甘心。
    很快就到了学生交学费的时候。
    于洪芳觉得,她应该帮助温大为渡
    过这道难关。但9个大学生的学费
    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回龙观有
    车有房的于洪芳也仅仅是自己生活
    富足。一旦离开了温大为的支持,
    她的工资显然无法继续助学。于洪
    芳于是想向家境宽裕的舅舅借钱,
    但遭到舅舅拒绝。
    困难中想到的 “傻办法”
    一边急等用钱,一边是资金匮乏。
    这个时候,北京医疗行业开始整顿。
    身在这个行业,于洪芳熟悉一些内
    幕。一个想法迅速在脑中形成。
    她从网上搜索了4名贫困大学生
    资料。根据这些学生所在学校,到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购
    买带有学校标志的信封。然后从网
    上搜索资料,结合自己助学感受,
    用电脑写了敲诈信。信中称,她是
    一个白血病患者,资助了一些贫困
    大学生,现在遇到困难,希望收信
    医生能继续资助这些学生,并留下
    了账号。随后,她向6家医院的120
    多名医生每人发出三封敲诈信,让
    这些医生向账户内汇款,并表示将
    会归还。某医院医生收到信后即刻
    报警,事情就此败露。在公诉人柳
    青看来,这个办法费时费力, “挺
    幼稚的,肯定是有许多闲工夫的人
    才能做出来,而且也肯定没有效
    果。”
    于洪芳却认为,收到信的医生一定会向账户里汇款。但最终无一人汇款。 “这是个善良的人,很单纯,她的动机也是好的。但显然手段是错误的。”做了12年检察官的柳青说,她第一次碰到敲诈为了资助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以前可能会遇到犯罪为别人的,像于洪芳这样的人,她并不缺钱。”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一是她缺乏法律意识,再就是她真的觉得这些孩子她不管不行。
    得知于姐姐出事后,9名学生聚集到母校,每人给法院写了一封求情信。考虑到有自首和未遂两个从轻情节,柳青说,法院从轻判决10个月。 “如果她没有善良的动机,即使有前面两个情节,估计刑期也要3年以上。” (文中所有受资助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