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张萍是在省总职介培训服务中心举办的钩针编织培训班上,她是老师。尔后了解到,她也是从企业买断出来的,全凭着自己的钻研才有今天优秀的钩针编织技能。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张萍的家里,见到整洁干净的居室内尽皆摆放着各种钩织品,我不禁赞叹主人的心灵手巧。好客的张萍夫妇拿出水果让我品尝,宾至如归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坐在客厅内,张萍边向我展示着她的作品,边向我讲述她从企业出来之后的种种历程。张萍原是某企业幼儿园的一名老师,由于企业效益一直不见好转,张萍有了自己单干的想法。38岁那年,和许多家庭一样,张萍和丈夫先后在同一个企业买断,净身出门。张萍在陕北办起了幼儿园,虽然很艰苦,但毕竟还是生存下来。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萍回想起当初的举动时,也颇自豪,“在企业里每个月只发几百块钱,而自己又有这个能力做点什么,所以就出来了。”
在陕北干了几年后,张萍回到了西安。 “离家太远,我不太习惯。”张萍加入到找工作的下岗女工行列。 “招聘单位问我有什么技能,我想了半天说自己会钩针编织。有些企业让我拿作品给他们看看,他们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后来附近有几家企业给自己的下岗职工办钩针编织培训班,就找我给当老师。”
张萍来省总职介培训服务中心授课也很偶然。 “他们做钩针编织的技能培训没有合适的老师,听说东郊这里有厂子搞这个培训,就来找我,我很愿意,因为我觉得省总搞的技能培训特别好,他们给下岗职工联系老师,提供原材料,家庭贫困的还给补助。”
而张萍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也得到了省总职介培训服务中心的好评。工作人员张晓玲说,张萍做培训特别负责,指导学员耐心细致,而且对报酬从来不斤斤计较。张萍说: “虽然做老师很多年了,但刚开始到省总那里做老师经验还是不足,半个月要教会几十名学员很多的技能很累,经过几期摸索,才有了经验。最近一期我们到核工业地质局211大队培训,211大队的下岗职工热情很高,有65人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是上一期人数的2倍多,但是培训的时间还是半个月,我就问他们有没有会一些钩针的,共有13个人举手,于是我重点把这13个人教会,再由他们分别指导其他人,因为她们住的都很近。”
“钩针编织这个技能你是怎么掌握的?”记者问。 “钩针编织我从小就喜欢,是一个爱好,后来也买了很多书,自己钻研,现在我可以创造图案。”张萍说。
去年,张萍通过考试成为咸宁社区协理员,是低保专干,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张萍都要到社区上班。 “我的这个岗位是通过考试考上的。”张萍对记者特别地强调了一下。
事实上,在上一次给211大队的
学员上课的时候,课是安排在晚上。
“每天211大队派车来接我,我去给她
们上最少两个小时的课。” “你白天上
班,晚上还去给他们上课,不是特别
累吗?”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向张萍的
时候,她笑了, “实际上,我更感谢省总职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不是他们找到我,让我带这个课的话,我现在的生活不会过得这么开心。”
通过张萍的努力,她带过的学员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有的学员回去之后还办起了公司。 “很多的学员都成了我的朋友,她们经常来到我的家里做客。”张萍说。
张萍希望有机会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残疾人,通过自己努力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