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女性 > 女工新闻 是什么催生了童工奴工现象
2007-09-06 11:08:06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不久前,有环保总局官员曾感叹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的 “三不查”——“老百姓不堵政府的门不查、上级领导不批示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其实,这种行政冷漠,岂止是环境治理,劳动执法领域何尝不也是如此。
    6月开始,广东茂名市300多名中学生 (许多未满16岁)经一家名为 “华南机电工程学校”介绍后前往东莞、深圳做暑期工。据在东莞做工的学生反映,他们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从不休息,每小时工资3元。由于高强度劳动,几乎所有学生都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其中,16岁少女梁晓雯病倒在工作台旁,7月10日入院,7月27日死亡。 (8月8日 《新快报》)
    大量花样年华的中学生甚至许多是未满16岁的孩子,“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从不休息,每小时工资3元”——除了没有明目张胆地拐骗、殴打、施暴之外,在笔者看来,上述发生在东莞的恶劣劳动场面,几乎就是此前著名的山西奴工童工事件的“缩略”版。然而,所谓 “缩略”,仅仅是最极端虐待意义上的,而从事件的规模和普遍性上看,发生在东莞的童工奴工事件,其实一点也不“缩略”。如去年暑期,四川仪陇县大寅中学就曾发生过500多名大多年龄只有十四五的初中生被送到东莞 “实习”的事件——“每天工作14个小时”、“加班迟到被体罚”。 (《信息时报》2006年6月12日)
    如此冲击社会文明底线的事件,为何会一再发生?最直观最表面看,近些年部分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 “民工荒”,或许是一个最直接的动因,如数据显示,仅东莞一地,近年的用工缺口就高达27万人——成年的民工不愿意干了、 “荒”了,便把手伸向未成年人、童工,如果仅从纯粹的经济理性、市场理性来看,这无疑是合乎逻辑的。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会,除了经济理性、市场理性,我们还有制度理性、价值理性,比如在立法、执法等社会建制中所体现的保护弱小、惩处奴役他人的理性。既然如此,为什么完全违背这种理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呢?
    显然,这实际暴露的是我们许多相关制度的理性成色不足。比如劳动保障制度中的理性。虽然目前我们并不缺乏禁止童工的法律法规,如 《劳动法》、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均有这方面的禁令,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针对政府自身的强力规范,这些禁令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如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仅仅规定, “劳动保障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使用童工的情况,不予制止、纠正、查处的”,应被追究责任。可是,如果劳动部门不去主动监督检查乃至消极回避,致使童工未被 “发现”,应当负什么责任,上述规定则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于是,现实中的情形难免就是这样的:一方面童工早已在当地盛行,而另一方面,有关劳动部门却可以长期漠然置之。
    此外,另一个不能不提到的童工事件频发的制度背景是,现行教育制度公共性的严重匮乏。一方面,义务教育中的政府义务近年虽有所提高,但仍然远不是真正的义务彻底免费的义务,另一方面,像高中这样的非义务教育,几乎成了高收费教育的代名词,不仅合法的学费昂贵、半合法的择校费动辄数以万计,不合法的乱收费更是一个无底洞。这样一来的后果便是,孩子们极易辍学沦为童工或者是付不起学费,或者是为了去挣学费。据悉,梁晓雯在临终前留给妈妈唯一的遗言是: “妈妈,你愿不愿意借钱让我读书”。
    无疑,这是一个16岁少女留给母亲的遗言,同时也是留给我们整个社会的诘问、拷问!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