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航天四院43所第一个材料学女博士,C/C复合材料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她在航天材料研究领域,顽强拚搏,无私奉献,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中国航天十佳科技青年、陕西省国防工业委员会“十五”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活动创新能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年仅35岁的她,已经簇拥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但崔红却说,“荣誉属于昨天,更属于集体。面对材料科学领域的神奇与未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开拓,勇于创新,艰难跋涉,才能在坡度极大的科学之峰,领略无限风光,品味求知的甘醇。”与她共事,你会感受到她独特的个性:朝气蓬勃,充满自信,从不向困难和挫折低头。
从小科学对崔红来说就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让她对材料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高中毕业时她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深造。从此,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直至工作,她义无返顾地投入到了复合材料的学习和研究中。经过十几年的苦心钻研,她取得了学术研究上的多项成就,成为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一朵奇葩。
人生需要抉择,1991年崔红大学毕业时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抉择——是出国还是下海?崔红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是年级里的尖子生,到底该选择哪条路呢?最终,兴趣和理想战胜了虚荣和浮躁,她考取了航天四院43所的复合材料专业研究生,开始了她献身航天、献身材料科学的道路。
研究生毕业后,崔红被分配到航天四院43所成为了一名技术人员,凭着一股韧劲和科学精神,经过两年的锻炼,崔红就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青年科技人员。不久,她便开始担任国防科工委大型跨行业课题——高冲质比喷管用C/C复合材料技术研究负责人,进行耐烧蚀C/C喉衬材料研究工作。
C/C复合材料推力室研究,属于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重大研究专项。该课题的研究始于1996年,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我国相关研究,在其它单位一直都由院士级的科学家负责。研究之初,很多人曾怀疑过她,作为课题负责人,又要读博士学位,又要承担其他课题的研制任务,她能行吗?生性倔强、不轻易服输的崔红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带领课题组人员,一次次地将方案确立然后又推翻,不断对方案进行论证与改进,一趟又一趟奔赴在上海与西安之间,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
最终,辛苦的付出换来了甜美的果实,他们研制的喉衬烧蚀率在同类C/C喉衬中是最低的,为提高型号产品的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 “九五”课题总结验收时,被总装备部专家评为A类课题。课题进行中期评估时,专家组给课题打了95.4分的高分,在当时这是总装备部在全国100多个大型课题中的最高分。
由于崔红和她的研究室在我国重点国防科研课题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崔红成为我国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一位年轻的 “老专家”。作为一名在业内的年轻专家,崔红的研究成果多次得到老专家的高度赞许,中科院的崔国良院士,每次来到四院,总不忘关切地问问崔红是否有新的科研进展。
崔红总是自谦地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于是她和工人们一起干、一起学,虽已身怀六甲,她还是几乎天天都扎在办公室,每天吃完晚饭便骑着自行车来到办公室。白天干活,晚上查资料,亲自值夜班。为了掌握国外第一手资料,她阅读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料和复合材料科学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并撰写科技论文,加强外语训练,使科研项目稳步推进。
为了自己所钟爱的航天事业,她留给亲人的时间总是很少。在火车上,手机里传来儿子稚嫩的声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都是女人心,哪个母亲不是把儿女视为生命?可是她知道,儿女们长大后更需要的是什么。都说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母亲就必须融入社会,奉献社会,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于是,她用手机向儿子传递去母亲甜甜的微笑和殷切的关爱。
崔红,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正用她女性的自尊、自强、自立,擎起一个美丽而洁净的星空,让“半边天”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本报记者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