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会 > 工会要闻 倾心帮扶困难职工真情温暖三秦大地
2011-12-29 02:08:29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全省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二十年综述 

始于2002年的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已从最初送路费、送部分生活费和学费,发展到一次性资助、结对帮扶、劳模助学、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十年间,各级工会共筹措资金11657万元,先后资助了12.94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这项活动因此成为全省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品牌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赞誉。
    金秋助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只是全省工会送温暖工程的一个缩影。全总实施“送温暖”工程20年来,我省各级工会认真贯彻全总关于“送温暖工程”和“帮扶中心”建设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大力推动解决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服务职工现实需要,帮助职工克服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初,我省各级工会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拨款、职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累计投入“送温暖”资金6.914亿元,走访慰问各类困难职工526万户次,把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广大困难职工心中,在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帮扶工作摆在工会工作突出位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各级工会自觉把协助党政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摆在全会工作突出位置,省总和各地工会相继成立了“送温暖”工作领导小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每年都列入全会重点工作。2007年以来省委又把“送温暖”作为对省总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送温暖”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全省各级工会按照全总要求,认真落实特困职工帮扶“第一责任人”职责,叫响抓实全总提出的“有困难,找工会”口号,向全省职工郑重做出了“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没饭吃没衣穿,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的孩子失学,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发生意外”的三项承诺。省总于2002年在全国较早成立了省总本级和所有设区市工会的“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并在全国较早实现了所有县区工会成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形成了“帮扶中心”建设和帮扶工作的系统化、网络化格局。
    十年来,省总每年抓住困难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省政府反映职工群众的困难和诉求,结合实际提出工会的政策性建议,尤其是通过我省首创的省政府与省工会联席会议,先后推动政府出台了完善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政策问题、解决困难国企未参保退休职工医保保障问题和集体企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障问题、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问题、完善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保障制度问题等10多项解决职工群众困难问题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源头和制度层面促进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收到了良好成效。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积极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长效化
    全省各级工会不断创新“送温暖”及帮扶工作的形式、内容和途径,深入调查摸底,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和“送温暖工程基金”,开展元旦春节走访慰问救济,推行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交友帮扶”,组织协调“企业心连心”对口帮扶,实施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程”和“创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互助互济,推动政府解决困难职工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创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送温暖”的新模式,使帮扶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不断充实拓宽。特别是2002年以来,各级工会以“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平台,形成了以元旦春节集中“送温暖”活动为龙头、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日常性帮扶救助为支柱、以特色主题活动为链条的工作整体布局。各级工会通过送钱物、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文化等实实在在的有效举措,大力推进“六个相结合”:把缓解急难的“输血”帮扶与促进脱贫的“造血”帮扶相结合,把“双节”集中帮扶与经常性帮扶相结合,把工会帮扶与利用社会力量帮扶相结合,把物化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把实心帮扶职工朋友与虚心向职工群众学习相结合,把帮扶活动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不断拓展帮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了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全省各级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建立了工会就业服务机构112个,多渠道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免费进行技能培训。省总援助中心开设了近20个免费培训项目,各级援助中心都开设了内容丰富的技能培训。10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先后超额完成了两个“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三年目标任务”,累计免费技能培训91057人次、免费职业介绍331742人次。全省各级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和工会 SYB 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多形式、多层次对9432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创业培训,并积极为各类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后续支持。省总从2004年起每年组织“全省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大型免费招聘洽谈会”,全省各地工会统一时间、上下联动,扩大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八年来的招聘洽谈会上,共有9746家用人单位到会招聘、提供岗位42.73万个,进场求职者66.21万人。
    构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平台和窗口2002年以来,省总和全省10市1区、107个县区工会的“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和部分产业、企业工会建立的180多个帮扶工作站,构成了省、市、县区和基层工会四级帮扶工作网络。全省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集维权、帮扶、服务为一体,开设了“12351”维权服务热线电话,常年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生活困难救济、金秋助学、医疗救助、协调处理来信来访、职工法律援助等多项职能业务,尽心竭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10年来共对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给予生活救助369654人次、金额1.27亿元,其中省总“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本级生活救助47005人次、金额 2211.85万元;共接待来访职工和农民工86650人次,法律咨询74135人次,法律援助3154人次,信访处理86650人次,处理“12351”职工维权热线电话47397次。各级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成为工会维权帮扶工作的特色品牌,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2001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交友帮扶”动员大会,总结推广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交朋友”活动经验,并以“省两办”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交朋友,进行结对帮扶,推动了“送温暖工程”由开始主要为工会一家组织到党政积极参与、全社会广泛关心的良好氛围。10年来,全省共有10万多名各级干部与12万多名困难职工结为帮扶对子,对密切党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断推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向新的领域扩展2002年,省总开展“百户困难职工入户调查”中发现,许多困难职工子女考上大学后却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省总紧急发动各级工会深入调查困难职工子女入学困难情况,并于秋季开学前率先在全省范围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给考上大学的贫困职工家庭子女资助路费和部分生活费。这是由工会最早发起、属全省最早的全省性、有组织、大规模的助学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全社会助学活动的兴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年在省总工会的倡导下,全省各级工会普遍组织开展了优势企业帮助困难企业的“企业心连心”活动,到2011年初,全省累计有650多家优势企业对口帮助700多户困难企业。优势企业对困难企业有的捐赠帮扶资金帮助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有的开展技术和项目援助,有的开展助学和其他公益性捐助,从多个层面、不同方位推动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解困脱贫,促进了全省“送温暖”和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1996年,省总通过政府拨款、工会经费、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捐助、社会公益活动募集等办法,初步建立起1000多万元规模的省总本级“送温暖工程基金”,目前已达5000多万元。省政府至今仍每年向省总拨付“送温暖资金”200万元。目前,全省市、县区工会和基层单位建立了“送温暖基金”的有2629个、基金结存额2.15亿元。省财政对省总“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资金支持从开始的一年200万元发展到了目前的一年1020万元,市、县区地方财政对同级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资金支持也达到了一年2000多万元。2011年,省政府由财政拨付省总129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各市、县区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改善办公条件、购置办公设备等基础建设。
    经过20年不断努力,我省工会逐步推进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送温暖工程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送温暖”和困难帮扶形式,建立了以元旦春节集中“送温暖”活动为龙头、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日常性帮扶救助为支柱、以突出特色的主题活动为链条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协同”的社会化“送温暖”和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局面,为广大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大办好事实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温暖工程”和“帮扶中心”已成为全省工会工作的重要“品牌”。省总工会开展的“创业工程”被命名为“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行动”,省总工会先后被评为“全国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先进单位”,“全国工会职业介绍示范点”和“陕西省就业培训先进集体”和“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本报记者阎冬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