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会 > 工会要闻 浅析源头参与
2010-12-14 02:17:4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当前我国处在劳动关系矛盾的凸显期,迫切需要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维权作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和微观。宏观层面的维护工作又称为源头参与、源头维护。为了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普遍较快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尽快在全国普遍建立起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实行工资集体协商,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制定和出台,工会源头参与和维权工作将会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认真研究和把握工会源头参与的有关原则和方法就显的非常重要和及时了。
    参与,简单讲就是提意见。工会在改革的立法和决策过程中,提出什么样的意见,才是最有价值,最能够对决策产生影响,最有工会特色的呢?有人说,要想让别人尊重工会,工会就必须提出高水平的参与意见来。这话当然不错,如果工会的参与意见水平高,甚至超过了政府部门的专家,这肯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工会目前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就是为了做到这一点。但这在多数情况下是难于做到的,因为政府的工作性质使它集中的专门人才必然远远超过工会,同时工会也不应该在这方面与政府比高低,按这条路走下去,即使成功了,也只能使工会变成“第二政府”,从而失掉工会的特色。工会是工人群众的组织,它的参与意见的重大价值和特色,在于它反映了一个对改革来说是具有决定影响的信息,即广大工人群众对改革的态度。由于广大工人群众对改革的态度,是衡量改革方向及每一项改革措施对错与否的标志,是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当工会的参与意见主要是反映这个问题时,必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必然对改革的立法与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工会反映工人对改革的意见和呼声,正是集中体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工人群众组织的特色。因此,充分、真实的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是工会宏观参与的重要原则、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广大工人群众对改革的态度是衡量改革方向及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对错与否的标志呢?因为我们共产党人制定政策时只有两条依据,第一,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少奇同志讲,保护与增进工人群众和一切劳动群众的利益,是共产党一切斗争,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是我们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觉悟水平。共产党的斗争是为了人民,同时也依靠人民。只有当我们的政策不仅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而且也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时,人民才会踊跃地投身到党所领导的事业中来,革命和建设才会成功。因此,只有当我们的政策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没有偏离或损害人民的利益,它才是正确的。只有当我们的政策真正符合人民的觉悟水平,既不超前,也不落后,既不左倾,也不右倾,它才是正确的。
    怎样衡量政策的正确性呢?实践是最好的标准,具体讲就是在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切身经验对政策形成的态度。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拥护某一决策,首先表明这一决策给他们带来了好处,符合他们的利益。其次,他们现实的觉悟水平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时,广大群众才会真心拥护某一决策,而这两点恰恰证明这一决策的出发点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群众现实的觉悟水平的,因此是正确的。如果广大群众对某一决策持反对或保留的态度,要么这一决策确有不妥之处,没有给群众带来利益,甚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要么就是这一决策虽然从长远来看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但目前群众的觉悟水平还认识不到。在这两种情况下,群众对决策都会持反对或保留态度,而这两种情况恰恰违背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从群众的实际觉悟出发的基本原则,因此都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大多数职工群众对某一改革中的立法和决策真心拥护和支持时,就表明这一立法和决策是正确的,它必然会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当大多数职工群众对改革中的某一立法或决策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经宣传解释仍不能改变时,就表明这一立法或决策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问题或错误,如果加以实施,必然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归于失败。
    正由于广大职工群众对改革中的立法和决策的态度,在衡量其对错和决定其成败中具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为工会搞好改革中的立法和决策的参与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组织,要在立法和决策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及时准确的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工会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时,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就是要把每一种意见和持这种意见的人在职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联系起来。例如:某市或某企业提出一个改革方案,工会在提参与意见时,只列出职工群众中存在着支持、中间、反对三种态度,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在人群中都会存在支持、中间、反对三种意见的。如果我们在每一种意见的背后,加上人数比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假如,持支持态度的有90%,持中间态度的有8%,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那么这种情况就清楚地表明大多数职工群众都是拥护这个房改方案的,必然会促使市政府下决心把房改方案付诸实施。反之,持支持态度的只有2%,中间态度的有8%,而持反对态度的却有90%。如果这种意见反映上去,则表明大多数职工群众反对这一房改方案,要么这一方案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损害了职工群众的利益。要么就是有些规定虽然有道理,但是目前一般职工群众接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多数行政领导是会听取群众意见的,或是修改方案,或是暂缓执行。总之,在改革问题上工会如此明白、准确、清晰地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立法和决策中的失误,堵塞立法和决策中的漏洞,补充立法和决策中的不足,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为了搞好工会的参与工作,澄清两个有关概念十分必要。
    一个概念是“宏观参与”,有些工会干部错误的把“宏观参与”理解成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级政府决策的参与,如全国总工会对国务院决策的参与,省、市及产业工会对省、市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决策的参与。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绝大部分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都被排除在“宏观参与”之外了。必将严重削弱“宏观参与”的力度和价值。实际上“宏观参与”指的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对宏观问题决策的参与,它限定的是参与的对象,而不是参与的主体。因为任何宏观决策最终都要落实在基层,都要靠基层企业和单位中的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完善。因此,基层的广大职工群众,工会组织不仅对宏观决策有发言权,而且有主要的发言权,他们应该成为宏观参与的主体。工会领导机关要想搞好源头参与,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深入基层,多方倾听职工群众及工会基层组织的意见和呼声,使自己真正成为广大工人群众的代言人。只有当工会各级组织都来关心并积极参与宏观决策,才能使工会的“宏观参与”真正成为维护职工利益支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武器。
    另一个概念是“参与改革决策的制订和完善”,这里的关键是“制订和完善”的区别。参与改革决策的制订,指的是工会在某一改革文件没出台之前提出参与意见。参与改革决策的完善指的是工会在某一改革文件出台实施后,继续提出参与意见。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工会干部有一种模糊认识,似乎工会参与决策,只是在决策尚未出台之前,一旦决策付诸实施了,工会的参与也就结束了。其实,在中国改革的现实中,各种参与意见大部分是在决策出台后提出的完善意见,这里有其必然性的原因。首先,改革本身就是一场试验,一种探索,预先就想设计出一种十全十美的改革蓝图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试点基础上拿出方案,然后到实践中去检验,不断的发现问题,纠正不足,使改革日臻完善。其次,在我们的现实试点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按照常理,试点本应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单位进行,可是我们的一些领导部门却经常把试点单位选在那些最优秀的地区和单位。试点很容易成功,但是在这种试点基础上制订的改革方案,一旦全面铺开,往往暴露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正由于此,在改革方案出台后,工会不仅不应放弃自己参与的责任,反而应该更积极更认真地倾听和反映广大职工的呼声,提出自己的参与意见,使改革方案更加完善,改革进展更加顺利。
    当前分配制度改革是广大职工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涉及到亿万职工的切身利益,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维护者,一定要积极参与到改革的相关立法、决策中去,充分体现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真实意愿和诉求的基本原则,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广大职工收入有一个普遍较快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关系稳定和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欧阳骏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