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工会界有这样一个说法:真要了解和看清工会,必须要“跳出工会看工会”。换句话说,如果站在工会里面看工会,不要说工会的性质、地位、职能等问题说不清,就连工会到底是干什么的也往往意见难于统一。工会十一大召开之前,在工会界曾就工会的基本任务进行过激烈讨论,当时对此问题的答案有过十几种之多,互不相让。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工会战线的同志,是站在工会里面,孤立、静止的,就工会论工会的研究问题。用这种方法看工会,不要说十几种答案,就是再多些也不奇怪。那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跳到劳动关系领域看工会
正确的方法是要跳出来,跳到劳动关系领域看工会,从这样的角度看工会,工会的性质、任务一目了然。因为工会本身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当劳资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会必然产生。劳资对抗中,资强劳弱,工人只有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才可能与资本抗衡,因此工会产生了。从这个角度看,工会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就不容置疑了。1994年出台《劳动法》,这部协调劳动关系的专门法律谈到工会时,明确无误的写道:工会是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当时全总提出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把《劳动法》的出台作为一个工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契机,庄严宣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并于2001年把这一提法写入了《工会法》。从劳动关系看工会,可以清楚地看明白工会的基本任务和职责,而工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劳动关系,发挥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工会总体思路指出:工会是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来服务于党政大局,来发挥工会独特作用的。正因为工会与劳动关系的这种内在联系,全总要求全体工会干部,在掌握工会各项理论、业务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成为劳动关系问题专家。不了解不熟悉劳动关系,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工会工作者。
市场化劳动关系本身是一种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一个发展过程。劳资之间互相依赖,同时又在一系列劳动条件上对立,对立的焦点集中在工资上。作为老板为了利润和应付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控制和压低工资,作为工人为了生存和应付高涨的物价必然要稳定和提高工资。在一套完备的工资机制建立之前,劳资双方必然会围绕工资水平高低进行长期博弈和斗争,这种博弈的结果,主要决定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斗争。资方力量主要来自于对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及自身组织性。劳方力量主要来自于维权的客观条件(劳动力供求比),维权的能力(工人集中、稳定程度)和意识(文化水平及对自身利益诉求和实现利益诉求渠道的认识)。这种博弈是一个历史过程,当资强劳弱时,工资压得很低。当工人力量提升,自发维权加强,工资就会上涨,但同时会造成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依法有序维护职工权益,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保证工人收入随经济发展、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工会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一方面维护了职工权益,同时保证了劳动关系与社会的稳定。
多年来,工会在学习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工会干部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工会又遇到了新问题:即站在劳动关系看工会,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站在劳动关系看劳动关系却看不清楚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研究劳动关系就是研究计划体制下劳动关系如何向市场体制下劳动关系变化,天真地以为一旦市场化劳动关系建立,就会长期稳定,万事大吉了。没想到近年来市场化劳动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稳定开始变成了不稳定,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劳资冲突明显上升。尤其今年以来,各地发生了多起职工群体性事件,无论从爆发的规模、延续的时间、波及的范围及造成的影响看都是空前的。如何看待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劳动关系从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化,站在劳动关系里面显然是看不清楚的,那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跳到经济领域看劳动关系
正确的方法仍然是跳出来,跳到经济领域看劳动关系,从这样的角度看,市场化劳动关系从稳定向不稳定变化的原因一目了然。因为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当然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经济从四个方面制约劳动关系,第一,经济的性质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决定劳动关系的规模及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深层次推动市场化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发生变化。第四,经济形势的起伏变化直接推动劳动关系形势的变化。以上四点中集中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是第三、第四两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整个经济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当年港资率先进入珠三角,各地农民工陆续来到广东,市场化劳动关系初步形成,其后二、三十年时间是典型的强资本弱劳工时期。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工人维权意识、能力明显不足,资本在博弈中依仗强势处于攻方,工资水平被压低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长期停滞甚至下降,工人弱势只有接受。这一时期劳动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的基础是脆弱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劳资力量对比的诸因素在悄然发生变化。首先,工人越来越多,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可供进城打工的劳动力日渐枯竭,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逆转。其次,重化工业、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工人的集中程度、稳定程度大大加强。再次,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加强,逐步成为农民工主体,农民工整体的维权意识显著提高。以上各因素的作用,使农民工以停工为手段,以涨薪为诉求的自发维权行动开始出现和发展,劳动关系开始呈现不稳定趋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经济形势出现不稳定,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十分容易引发劳动关系已有矛盾激化,造成局势动荡。当前,我国在二、三产业打工的工人数量已经占到了全体劳动力的一半以上,“用工荒”、“招工难”已扩展到了全国,通货膨胀正在不断升温,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了一项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的任务。从经济和劳动关系的内在联系看,要做一个好的工会工作者,仅仅了解劳动关系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经济,在成为劳动关系专家的同时,还必须要成为经济问题的内行,尤其是宏观经济发展与经济形势变化的内行。
综上所述,第一,要想明确工会
的主要任务、基本职责,站在工会里
面看工会是不行的,一定要跳到劳
动关系领域看工会才能看清楚。因
此工会干部首先要成为劳动关系问
题专家,要了解市场化劳动关系的
本质和基本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认
识为什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
的基本职责,为什么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才能够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第二,要想成为劳动关系问题专家,认清劳动关系的本质和起伏动荡规律,站在劳动关系里面看劳动关系也是不行的,一定要跳到经济领域看劳动关系才能看清楚。因此工会干部还要成为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的内行,要了解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阶段劳资力量对比会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形势出现什么样的起伏容易引发劳动关系不稳定。只有这样工会才能扩大视野,提高水平,准确把握劳动关系变化的脉搏,事前准备,集中力量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工作,积极、主动服务于职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党政大局。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