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陕西省总工会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访问了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陕西省总工会原主席薛昭鋆。回忆起陕西工会工作的往事,已经75岁的薛昭鋆显得有些兴奋。她希望通过本报表达对省总和全省广大工会工作者的良好祝愿。
薛昭鋆曾在陕西省总工会工作18年,担任省总工会主席7年,1989年底在省总主席任职上调全国总工会工作,先是全总书记处书记,后来担任全总副主席。
薛昭鋆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期间,正是中国工会从拨乱反正、恢复发展走向改革创新的时期,工会工作的新经验不断涌现。省政府和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就是这个时期陕西工会工作的创新成果。这个创新成果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肯定,写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 (中发 [1989]12号文件),成为地方工会对政府工作民主参与的重要制度。
薛昭鋆从全总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她主持组织了农民工问题调查。近几年她又潜心进行农村工会研究。“三农与工会”也成了本次对她进行访问的中心话题。薛昭鋆说,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工会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不应忘记“三农”。
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你主持的农民工问题调查,是全国工会系统第一个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成果。这项调查的背景是什么?
薛昭鋆: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即 “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人们的议论沸沸扬扬,后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研究。但当时多是侧重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研究,缺乏对农民工实际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而缺乏对农民工实际状况调查分析的农民工问题研究是不全面的和不深刻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于1997年组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民工队伍基本状况调查,调查共覆盖20个省 (市)、61个省辖市、43个行业和176个企事业单位。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记者:进行这样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当时全国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是少有的。请简要介绍一下当时调研的情况和结论。
薛昭鋆:这个调查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走近农民工,深入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内部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清楚他们的所欲所求。调查以进入城镇企业的农民工为重点,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入手,调查的内容包括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学习培训、社会保险、心理状态,农民工与工会的关系等。对4400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对521名农民工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从1997年5月开始,共用了20个月时间,最终形成《1997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整个调查在力图比较全面、准确反映农民工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农民工诸多权益遭受侵害的严重性,提出了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已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观点。
记者:《1997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提出这样的结论和观点,在当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些结论和观点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农民工问题调查之后,你又着手研究农村工会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薛昭鋆: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工会问题实质上都是“三农”问题,都是工会切入“三农”的重要课题。我在进行农民工问题调查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过去长期形成的“城市工会”、“工业工会”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格局,不适应已经发生变化并将进一步深刻变化的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要求。所以,农民工问题调查结束后,我又开始进行农村工会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两个课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说农村工会研究是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继续和深化。我进行农村工会研究,主要是以陕西为“基地”,在省总的配合和帮助下,先后到西安、渭南、咸阳、延安、榆林的一些县、乡镇、村进行调查研究。
记者:说到“农村工会”,一些人总觉得挺滑稽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工会从来都是建立在城市的。
薛昭鋆:说 “工会从来都是建立在城市的”,这不符合事实。其实,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农村工会。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运动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苏区、根据地;一块是白区,苏区、根据地的工会运动就是以农村为主的。刘少奇1939年5月在延安作了一篇 《中国职工运动简史》的演讲,其中就讲到 “苏维埃区域的职工运动”。刘少奇说,在各个苏区,工人都有工会的组织,组织种类有雇农工会、手工业工会、苦力工会、国家企业工会等,并且有它的组织系统——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省工会、乡工会、村工会等。但是,新中国建立后,逐渐成了纯粹的城市工会。应该说,纯粹的城市工会,既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表现。
记者:现在事实上农村工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你觉得农村工会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
薛昭鋆:关键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二是工作问题。
记者: “认识问题”是指什么?
薛昭鋆: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建立和发展农村工会的必然性和意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逐步向农村发展。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工会的重新兴起。20多年来农村工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开始重点是乡镇企业建工会,后来着重抓进城农民工维权,这几年农村工会工作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现在乡镇、村基本都建立了工会,但是如何认识它的必然性和意义,人们的认识还需要深化。应当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化组织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农村经济已不单纯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已不单纯是传统经营方式,农村居民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农民,越来越多的农村从业人员的身份正在发生着 “从农民转向工人”的变化。总之,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三农”。可以这样说,新时期农村工会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农村、农业、农民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必然要求。
记者: “工作问题”主要有哪些?
薛昭鋆:对农村工会如何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我有三点具体想法和建议。一是农村工会工作一定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两条很重要,否则工会工作可能被边缘化。二是要充分考虑农村工会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分散、流动、小型等特征。农村工会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落实工会的维权基本职责和其他各项职能,开展有自己特色的工作,防止落入城市工会的套路和模式。三是上级工会要统筹城乡工会工作,积极为农村工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现在农村工会工作很薄弱、困难多,上级工会要加强工作指导,尤其在人、财、物上向农村工会倾斜。陕西省总工会多年来重视农村工会工作,工作很有成绩。省总每两年开一次县区工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省总还及时抓了省上确定的108个重点镇的工会主席培训,系统学习党的“三农”政策和工会知识。全省出现了一批农村工会工作的典型经验,尤其是黄陵县、澄城县、石泉县的经验在全国都出了名。希望陕西工会的朋友继续努力,更加关注“三农”,使工会工作更加贴近和融入 “三农”,进一步深刻认识并肩负起工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