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鹏飞
在陕汽控股车身厂,有一支由党员、高级技师、工程师等组成的“蓝动力”技术工人创新团队,他们扎根一线、专注攻坚,用智慧和汗水“点燃”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从自动焊接到胶板攻关,再到机器人码垛,他们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推动产线走向智能化、高效化。
“自动弧焊站”让员工轻松上阵
“咱这‘高科技’咋样?”东强问道。“效果真不赖!我再也不用加班赶产量了。”赵伟利笑着回答。
在陕汽控股车身厂生产车间,工人口中的“高科技”,正是创新达人牛黎平带领团队研发的“自动弧焊站”。
此前,驾驶室左右加强梁总成的焊接作业重复性强、烟尘大,每天需完成640件工件,每件要焊接三段焊缝,一天下来总计焊接1920段焊缝。这些工作全靠工人手工完成,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也很大。
牛黎平带领团队反复调研后,决定开发一套非标自动焊接设备。他们以“自动弧焊站”为核心载体,实现了多工位并行、批量焊接的作业模式,同时配备弧光屏蔽与烟尘处理系统,设置安全光栅、急停装置,为人员与设备筑牢安全防线。
历经七个月的精心打磨,设备正式投用。如今,一名工人即可同时操作焊接两件零件,单件焊接时间降至60秒左右,整体效率提升14%。
“这‘高科技’不花哨,实在好用!”赵伟利感慨道。像这样的创新成果,在陕汽控股车身厂不断涌现,真正实现了为工人减负、为产线增效的目标。
从76%到1.67%,胶板缺陷被攻克
“胶板一滑,安装孔就堵,返工既费时又费力。”提起之前的胶板缺陷问题,陕西省技术能手黄磊仍记忆犹新。
今年4月至5月,部分驾驶室陆续出现胶板问题,其中98.3%由纵向滑移导致。黄磊带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员,迅速成立攻关小组,从结构、工艺、人员、物料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整改。他们大胆将胶板下表面改为六边形网格凹凸结构,通过增大摩擦力来抵抗驾驶室惯性带来的滑动;同时采用“粘接+机械”的双保险固定方式,延长工艺孔并增加机械定位结构,彻底杜绝了胶板位移的风险。
“按标准铺贴,每一步都要按实。”工程师张充在员工培训中反复强调。经过两个月的实践验证,8月份驾驶室胶板缺陷率从76%骤降至1.67%,远低于2%的目标值。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具体生产难题,更建立起一套标准化铺设体系,为后续重卡驾驶室生产工艺积累了宝贵经验。
驯服机器人,码垛也能“很聪明”
“机器人只会‘扔’料,垛堆得歪七扭八,拆垛时根本吸不起来。”在陕汽控股车身厂生产车间,班组长王辉一度为此头疼不已。
原来,驾驶室侧围制件落料后,机器人只能在一个固定点抛料,导致料垛不齐、分张困难、板料划伤,严重影响后续生产。
“必须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工程师张金龙站了出来。
没有先例、没有现成方案,项目组从零开始。工人文浩、崔浩然、武文博、申腾腾主动加入攻坚小组,在张金龙的带领下把“办公室”搬到产线上,扎根现场,反复调试程序。
终于,机器人实现了平稳、精准、整齐的码垛动作,堆出的料垛如刀切一般整齐。
“成功了!”现场响起热烈欢呼声。
从此,拆垛不畅成为历史,生产节拍提升,板料损耗下降。这场自主攻关不仅打通了产能瓶颈,更锤炼出一支敢想敢干的技术团队。
从“人工作业”到“智能操控”,从“问题频发”到“系统解决”,陕汽控股车身厂的“蓝动力”团队正用行动证明:没有陈旧的设备,只有停滞的思维。在智能制造的大道上,这群蓝领创新者,正步履不停、奔向未来。

黄磊(左一)带领创新团队分析胶板问题。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