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全省研发经费投入926.2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居西部第一
日期:2025-11-21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11月20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李晓鸣,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梁书锦,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凯出席,介绍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冀峰介绍,“十四五”时期,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提升,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获批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先进阿秒激光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数量、质量双提升。

在陕两院院士70人

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

较2020年增长49.45%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26.2亿元

较2020年增长46.47%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1% 居西部第1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7.12个百分点 达到75.51%

其中创新产出水平指数达到87.59% 居全国第4

我省主持和参与的4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主持完成项目数和主持完成通用项目数均排名全国第2位

原始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完成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旱区农业、新材料等5家陕西实验室,培育建设光子科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陕西实验室,持续优化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35家,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重点布局10个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从40.15亿元增长到65.08亿元

年均增速达12.83%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万项

在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49篇

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

万人科技论文数

发表SCI论文数

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动态编制“四链”融合图谱,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和“四张需求清单”,“揭榜挂帅”方式部署“两链”融合项目,快速响应、超常规部署重大应用攻关项目。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航空航天、旱作农业等领域技术处于全球前列,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复杂金属基固态复合储氢材料技术全球领先,培育出全球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为“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北斗”组网、“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特高压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00余项

今年已集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难题761项

截至2025年6月底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01件

科技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转化模式,全省11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4.6万项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创办企业2820家,697人凭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三年翻番,“三项改革”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举措。

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

指导各市区企业

选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1208名

出台《科技金融50条》

组建首期100亿元的省级科创母基金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逾4200亿元

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一总多区”建设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汇聚1.07万家科技企业和690个科创平台。

以“校招共用”方式招引紧缺人才456名

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91支

实施科技型企业

“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

2024年入库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9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超1.94万家

分别是2020年3.71倍、3.13倍

年均增长30%以上

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6家

北交所上市6家

全省2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

形成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4

对外科技合作日益深化。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深化陕港、苏陕等协作机制。举办丝博会、秦创原发展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硬科技创新大会等交流活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一大批知名高校、企业等在陕布局项目、平台。

落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等

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招引高层次人才来陕科研合作

52名在陕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获奖人数居西部第1、全国前列

近五年全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均居全国前3

2024年输出西部、全国、“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地区)的技术合同

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5.5%

20.1%和215.8%

特写

边研边产 产研互动

这个团队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样本

回望“十四五”,西安交通大学方涛教授说,他们团队倍感振奋。“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期,我们扎根国家‘双碳’战略,依托西安交大强大科研平台,在有机液态储氢这条赛道上,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核心技术突破是这阶段的最大亮点。‘十四五’期间,我们自主研发的储氢体系核心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储放氢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同时,我们也攻克了核心反应设备与控制工艺,成功开发出可按需定制的模块化有机液态储氢系统。这些成果转化为核心专利、高质量论文,并成为孵化企业‘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最核心的技术资产和市场竞争力基石。”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重点。‘十四五’是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关键期。团队与氢易能源紧密协作,在秦创原平台和西安交大支持下,解决了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工业化应用难题。如今,氢易能源已建成具备千吨级年产能的生产线,实现了核心材料的稳定批量生产。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正加速在特定场景落地示范。”

方涛教授介绍,氢易能源是西安交大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样本。一方面充分依托学校基础研发平台和氢易自建中试平台进行技术迭代与工程验证;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共建的“陕西省常温常压液态氢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为对接产业需求的桥梁。氢易能源负责人王斌博士等核心骨干兼具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双重角色,优秀硕士、博士生深度参与项目攻关,毕业后再加入研发主力。这种“边研边产、产研互动”模式有效加速技术落地,同时反哺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站在‘十四五’成果的肩膀上,我们团队和氢易能源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成为推动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全面贯通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的关键力量,为国家乃至全球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我们西安交大人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本组制图/张永文

展望“十五五”,陕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能、未来所向,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切实把陕西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努力交好“十四五”工作答卷,认真谋划“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在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