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妮
蜿蜒千里的三秦铁道线上,列车昼夜穿梭,每一次平稳停靠与启动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东车辆段内制动班组49名职工的汗水。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诊疗师”,肩负着西北地区货车制动阀检修的重任。他们以精湛技艺,将每道工序雕琢成牢固的安全防线。
走进西安东车辆段内制动班组车间,金属碰撞声与仪器嗡鸣声在闷热空气中回荡。待检区,一排排裹着油污的120型空气制动阀正等待“焕新重生”。
空气制动阀是货车的“心脏”,内部安装着139个大小不一的零件,性能直接关乎货车启停安危。“每运行两年得回段‘体检’,经过21道工序的考验后,才能重新上线。”31岁的女工长潘兴晶介绍。
拆解工位上,33岁的路晓远如同“机械解剖师”。他弓着背,手中的电动扳手飞速转动,气枪、尖嘴钳等工具轮番上阵。不到7分钟,这台39斤重的制动阀就被拆解完了。139个零件,大到手腕粗的活塞杆、小到直径8毫米的弹簧,被他精准分类摆放。凭借一双“火眼金睛”,他逐一筛查磨痕、更换受损件、录入参数,严谨如“CT扫描”。
滑阀和节制阀是制动阀的核心零件,必须经过精密研磨和精准匹配。“任何细小划痕都会漏风,影响制动效果。”潘兴晶指着橡皮大小的滑阀说,上面有8个气孔,最小的仅如圆珠笔笔尖大。这场微米级的较量中,滑阀表面粗糙度必须控制在0.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操作台上,23岁的女工王词全神贯注观察研磨数据。“这活就像雕刻心脏瓣膜,既要沉稳如山,又得心细如发丝。”被称为“显微镜”的她,常能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小问题。汗水打湿颈后发丝,她仍精准操控油石,创下0.1微米的研磨精度纪录。
研磨合格的滑阀则进入选配区。性格开朗的周倩雯指尖蘸着硅油,小心翼翼将滑阀与节制阀贴合、分离,凭借日积月累的“触觉记忆”,感受着0.01毫米级的细微差异。“太涩说明有划痕,太滑则贴合不紧。”5分钟后,她自豪地展示成功配对的阀芯。
经过系列工序,制作阀进入组装环节。“噗噗”“哒哒”“叮叮”……组装区,各种工具声响交织。12个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139个零件。
“14个弹簧、11个小配件,最大的橡胶圈直径75毫米,最小的才6毫米。”32岁的刘愉动作娴熟,零件在他的指尖有序翻飞,上演现实版“机械拼图大赛”。“有的零件孔径相差仅0.5毫米,错拿一个,前功尽弃。”刘愉专注如狙击手,不到15分钟,一套阀便顺利组装完成。
试验台前,“质量守门神”蒙甲额头冒汗,他正在均匀涂抹防漏检测剂,双眼如扫描仪般锁定阀体缝隙,只要一个小气泡冒出,就意味着密封失败。
精湛技艺源于刻苦钻研与匠心传承。面对承担全局近三分之二制动阀的检修重任,班组成立精益生产团队,将检修经验凝练成“七字诀”,成员练就“听声辨故障”“蒙眼装阀”等绝活。同时,创新改造辆份配送盘,让零件取用效率翻倍,引入无线传输力矩扳手等“黑科技”,实现数据自动上传、质量实时监控。
“最高日检修120套阀。”疲惫掩不住潘兴晶眼底的自豪,每套139个零件,意味着16680次精准操作。
傍晚,检修合格的制动阀换上新装、整齐列队。质检看板上跳动的数据,正是这支年轻团队在高温下用汗水和坚守书写的安全答卷——5月检修效率提升30%,性能试验合格率提升至98%。他们以雕琢毫厘的匠心,编织着万里铁道的“安全密码”。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