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的《竹石》是祖父教我背的第一首古诗。彼时我还不懂诗里藏着的风骨,只记得祖父指着屋后的那片竹林说:“做人要像竹子,扎根深、腰杆直,日子才稳当,这是咱家人的底气。”
竹林长在老屋后院的坡地上,没有肥沃的土,根却往碎石缝里钻,每年春雨一落,竹笋总能顶开石块冒出来,夏风吹过,连片的竹叶把烈日挡得严严实实。祖父常说:“竹不挑地儿、不怕难,咱做人也得这样,不管日子多紧,腰杆得直,心气儿得韧。”那时家里孩子多,祖父教书之余,拿着磨得锃亮的竹刀钻进竹林,劈篾学着编筐补贴家用。傍晚的院子里,总能看见祖父坐在小马扎上,将挑选的三年生的老竹劈篾,竹刀在他手里像有了魂,粗硬的竹竿能剖成细如棉线的篾丝,且不扎手、不断裂。有次我见他把编歪了的竹筐拆了重编,就嘟囔着:“反正卖出去别人也看不出来。”祖父却拿起一根篾丝反问我:“你看这篾丝,要是弯了不捋直,编出来的筐能稳吗?人要是丢了实在,日子能踏实吗?这和教学生一个道理,容不得半点糊弄。”后来我才知道,他编的竹筐总比别家的结实,镇上的供销社都在等着收,而他总把编好的小竹篮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竹篮里装的是刚摘的青菜和西红柿,更是藏在篾丝里的暖。
等我背上书包上学,祖父的竹刀慢慢传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自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园艺技师。别人修剪果木图省事,他却坚持“剪的是枝,修的是型”。有回邻村大叔请父亲剪果树,说“随便修修就行”。他却蹲在地里琢磨半天,从午后剪到夜幕降临,把杂乱的枝丫修得整整齐齐,还跟大叔说:“树跟人一样,得有好造型,才能长出好果子。”闲暇时,父亲还会用竹刀剖竹篾编竹器,篾丝再细也不偷工减料,编出的竹筐方方正正,提手处准磨得光滑不硌手。还常对着我念叨:“你看这竹子,长再高都有节,咱做事也一样,得有自己的准头,不能没了分寸。”
去年家里翻新院子,父亲特意在屋旁留了一片小竹林,还做了个竹制秋千架。周末我带着孩子回去,孩子抱着秋千问:“外爷,竹子为什么不容易倒呀?”父亲摸着孩子的头,指了指土里的竹根:“因为竹子的根在地下盘得深,就像咱家人,不管走多远,‘踏实’‘坚韧’的根不能丢。你看太外爷编竹筐不糊弄,外爷做园艺不偷懒,都是跟着竹子学的,做人得有竹的气节,做事要有竹的韧劲,日子才能像竹林一样,一年比一年旺。”
风穿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像极了祖父当年劈篾的声音,又像是父亲教我认竹的叮嘱,藏着普通百姓的烟火日常,也藏着最朴素的家风,不惧风雨、向上生长,把日子过出踏实滋味,让好家风长远传承。(赫齐英)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