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阵地”托起“大服务” ——安康市汉滨区总工会扎实推进职工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日期:2025-11-21   来源:陕工网

通讯员 赵德莎


职工歌咏大赛。
 

  一个“家”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在秦巴余脉的环抱之中,在汉滨区的街巷园区、社区村镇,一种崭新的温度正悄然蔓延,一个个“职工之家”如暖流般浸润着这片土地。

  走进汉滨区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内干净明亮,跑步机、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有序排列。室内书画室、瑜伽室、舞蹈室,室外篮球场,每到下班时分,这里便挤满了前来锻炼放松的职工群众,欢声笑语间满是“家”的惬意与舒心。


职工篮球赛。

  这些“家”各有安放之处:或静立于繁华街市一侧,或扎根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或安守在烟火缭绕的镇村深处。它们始终以“扩面提质、巩固发展、赋能增效”为指引,将维权服务、技能提升、文化娱乐与思想引领融为一体,成为职工奔波生活中可倚靠的驿站、可安放身心的温暖一隅。

  汉滨区总工会以三年深耕、全域覆盖的决心与行动,让“职工之家”真正落地为职工心中的温暖港湾,更串联起职工幸福与区域发展的坚实纽带,让“家”的含义在时代发展中熠熠生辉。

  破局开篇:全域布局织密服务网络

  每天下班时分,五里镇镇政府职工之家总是热闹非凡,30余名干部职工齐聚于此,或挥汗打球,或静心阅读,或闲谈小憩,各得其乐。机关工会主席唐章成穿梭其间,忙着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他感慨道:“以前镇里不少干部下班后生活单调,如今职工之家成了大家的好去处,不仅让彼此关系更融洽,工作干劲也更足了,让住镇职工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个集休息、餐饮、学习充电、母婴关爱、心理疏导、维权咨询及文体活动室等共同构成“5分钟活动圈”于一体的600平方米综合性阵地,不仅是干部职工的“温暖小家”,更是汉滨区总工会推进职工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


干净整洁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工作的根基,而职工之家则是根基上最鲜活的细胞。”汉滨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俊东这样形容职工之家的重要性。面对部分基层工会此前存在的阵地缺失、功能单一、服务薄弱等问题,汉滨区总工会锚定“全覆盖、规范化、示范性、服务型”四大目标,将职工之家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核心工程,纳入工会重点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一场覆盖全域的阵地建设攻坚。

  为确保攻坚有力推进,汉滨区总工会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思路,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配合、工会主抓、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建立领导包抓制度,将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个镇(街道)、行业系统,明确标准、时限与责任主体;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群体的需求差异,灵活采取“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模式:产业集中区依托园区共建综合阵地,镇(街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多功能空间,行业系统联合龙头企业建设特色站点,既保证阵地全覆盖无死角,又实现服务精准对接职工群众需求。

  资金是阵地建设的“生命线”。汉滨区总工会坚持资源下沉,三年间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标准工会、市级“群团之家”和镇(街道)“职工之家”建设及提质升级;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总工会经费奖补,出台基层工会经费行政补助办法,用“以奖代补”激励各级工会高标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汉滨区总工会始终坚守“实用为先、因地制宜”原则,杜绝贪大求全与铺张浪费,为每个职工之家量身定制功能布局:针对户外劳动者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箱;针对产业工人设置技能培训室、图书阅览室;针对女职工开辟母婴关爱室,让阵地建设更贴合实际需求。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驱动下,汉滨区职工之家建设跑出加速度,实现从“零星试点”到“全域覆盖”的跨越。2023年起步探路,2024年重点突破,2025年全面铺开。如今,全区27个镇(街道)标准化职工之家全面建成,15个行业系统工委阵地焕新升级,9个省级标准工会、3个市级“群团之家”接连落地;汉滨区税务局联合建设的站点,更是将服务半径从内部职工延伸至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成功获评“全国最美工会驿站”。

  功能聚合:多维服务点亮幸福底色

  如何让全域铺开的职工之家真正用得实在、用得精彩,让阵地优势转化为职工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汉滨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俊东给出明确方向:“以‘功能聚合’为核心,整合维权帮扶、技能提升、文化活动、生活保障等多维服务,真正让职工切实感受到‘舒心、安心、放心、暖心’。”

  “现在有了职工之家,累了能躺下来休息,闲了能看看书、健健身,工作幸福感都提升了不少!”汉滨区水利局规划计划部干部李璐一边整理书架上的书籍,一边笑着说,“自10月1日试运行以来,这里陆续开展读书会、心理辅导课等活动,早已成为我们工作之余的‘专属幸福空间’。”


舞蹈排练。

  这份幸福感的提升,源于汉滨区总工会对职工服务需求的精准把握,更得益于“功能聚合”的实践路径。近年来,汉滨区总工会以“功能聚合”为抓手,系统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推动职工之家从“建起来”向“用得好”、从“有服务”向“优体验”全面升级,确保每一个站点转得活、可持续、得人心,让多维服务真正落地生根。“以前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工人,没想到职工之家的技能培训能让我学到这么多专业知识,现在我也是持证上岗的技术骨干了!”泸康酒业集团的年轻职工周张瑜,通过公司职工之家的“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迅速成长为工艺技术科骨干。这背后,是汉滨区总工会将职工之家打造成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核心阵地的努力,聚合培训教室、实操场地、专业教具等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劳模工匠现场授课,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全年多场次精准培训覆盖职工近万人次,让职工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技能升级。
 

  此外,汉滨区总工会持续深化“功能聚合”效应:将职工之家打造成维权前沿阵地,依托“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经贸”协作联动机制,整合维权服务窗口、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等资源,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生活服务遵循“普惠性+特殊性”原则,所有站点配齐饮水机、微波炉等基础保障设施,部分增设洗衣机、淋浴间,同时为困难职工、患病职工、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健康体检、心理咨询等专属服务;文化服务方面,各站点免费开放职工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定期开展“玫瑰书香”阅读、书画摄影展、拔河赛、篮球赛、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通过先进典型展示墙、劳模报告会、邀请全国劳模、“最美职工”王荣荣分享奋斗故事等形式,开展主题宣讲150余场次,覆盖4万余人次,让职工在多元服务的聚合效应中汲取奋进力量,点亮幸福生活底色。

  成果共享:双向赋能共促高质量发展

  “职工之家不仅是职工的港湾,更是企业的财富、社会的和谐细胞。”陈俊东对职工之家的深层价值作出生动诠释。作为连接职工、企业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汉滨区职工之家建设以双向赋能为核心,在技能提升、权益保障、文化滋养中实现三方共赢,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我们通过搭建技能竞赛、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等多元赋能平台,让职工之家凝聚的向心力,转化为企业提质增效的硬支撑,更向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汉滨区总工会副主席王丹丹介绍道,这一建设理念已在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据悉,泸康酒业集团依托职工之家常态化开展技能比武与文化活动,有效降低原材料消耗、提升产品合格率,成功斩获安康市“五一”劳动奖状,成品二车间二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建工(安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职工之家为产改载体,打造专业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推动人均产值突破百万元,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先进典型引领下,全国劳模刘瑞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武康等带头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五里工业集中区职工之家组织“五小”创新活动,累计收集合理化建议1000余条,多项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技能提升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从产业工人、户外劳动者到新业态从业者,汉滨区职工之家始终坚持“全覆盖、暖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找到专属的发展空间与关怀保障。主动上门为新业态劳动者指导劳动合同签订、普及法律知识,40个基层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扎根一线,成功化解劳动矛盾近百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职工互保代办点提供贴心的参保登记与理赔咨询服务,实现参保人数、保费收缴、理赔金额17年连涨,连续获得省总工会、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表彰;24小时工会驿站成为环卫工、货运司机等户外劳动者的“城市港湾”,用细节关怀传递城市温度与尊重。


送清凉活动。

  以全方位服务筑牢发展根基,汉滨区职工之家将安全生产、人才输送、困难帮扶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拓宽赋能边界。通过常态化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讲座,设立劳动保护监督岗,实现劳动领域政治安全“零事件”;聚焦富硒茶、毛绒文创等区域重点产业,通过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定向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全年开展“送清凉、送温暖、送法律、送健康”活动惠及1.2万余人次,精准帮扶困难职工150余人次,发放帮扶资金42.7万元,消费帮扶310余万元。全年带动基层开展演讲赛、拔河赛、趣味运动会、健步走等文体活动300余场次,多方赋能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破局开篇到全域覆盖,从功能聚合到成果共享,如今,星罗棋布的“职工之家”已深深融入汉滨的发展肌理,以生动实践回应了“一个‘家’的能量有多大”的温暖答卷。“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当好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让工会组织的温暖扎根生长,为汉滨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工会力量。”陈俊东表示。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