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11月11日,咸阳市第十三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现场,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片剂二车间班长成渝等66名劳动模范登上领奖台。他们胸前闪耀的奖章,正是咸阳“制度保障-精神传承-平台赋能”全链条劳模工匠培育体系结出的丰硕果实。
制度筑基 让工匠人才“香”起来
2022年4月27日,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将这一天定为“咸阳工匠日”,这一日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60年前,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赵梦桃工作的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设立工匠专属节日,树立了人才培育风向标,对百万产业工人是极具激励性的正向引领。”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小组第十三任组长何菲说。
这一制度创新有着坚实的政策基石。2021年8月,咸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咸阳工匠”评选实施细则》,构建起覆盖全市百万产业工人的常态化评选机制。通过“咸阳工匠”评选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构建起“班组工匠-企业工匠-咸阳工匠-兴咸人才”的梯次培养体系。
评选过程严格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原则,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表彰。评选对象聚焦一线技能人才,标准涵盖获得国家及省市级技能荣誉、发明专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硬性指标。
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活力。咸阳高新区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出台《“高新工匠”评选办法》,为入选者提供5000元一次性奖励、项目孵化支持和子女教育优惠等政策礼包。泾阳、淳化、旬邑等县区同步出台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各项激励措施,让工匠人才真正“香”起来。
精神传承 让梦桃精神“活”起来
咸阳是“梦桃精神”的发源地。赵梦桃作为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她用28年的短暂生命,创下了连续42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的辉煌纪录,更创造了“梦桃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赵梦桃小组已走过60多年的光辉历程。赵梦桃小组第十四任组长王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一定传承好老组长赵梦桃的敬业精神,不断探索建组育人新思路,创新班组管理新方法,接好‘梦桃精神’接力棒。”作为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梦桃纪念馆通过2.5万字史料、400余件珍贵实物,全景式展现赵梦桃及历任小组组长的奋斗历程。这里已成为弘扬梦桃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的重要阵地。
咸阳市创新“大思政课”形式,推动精神传承走出课堂、贴近职工,仅今年上半年,市县两级工会累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25场次、“职工阅读”12场次、“志愿服务”92场次、“文体活动”40场次,3000余名职工在活动中感悟精神力量。
今年“五一”前夕,渭城区“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活动上演情景表演《梦桃精神代代传》,梦桃小组5位历任组长同台亮相,4名“咸阳工匠”现场分享成长故事。
为了让梦桃精神更好传承,咸阳于每年11月评选“梦桃式班组”,5年来已培育选树54个标杆班组,推动劳模工匠培育制度化、长效化。
平台赋能 让技能本领“强”起来
咸阳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通过技能竞赛、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等创新载体,打造全链条技能提升通道,覆盖传统制造、新兴产业、零工经济等多领域。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人才培育的“磨刀石”。咸阳市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定期举办“咸阳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包括电工(综采维修、安装)、钳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等多个工种。竞赛产生的优秀选手和团体,入选咸阳市优秀技能人才数据库。通过竞技,让工匠精神扎根在各行各业。
咸阳市创新开展“四比一建”重点项目劳动竞赛,通过“比质量、比创新、比安全、比效益、建精品工程”机制,推动竞赛成果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据统计,全年通过竞赛脱颖而出的技术能手超200人,其中30%入选市级工匠人才库,竞赛已成为挖掘高潜力人才的“试金石”。
为放大培育效应,咸阳以“工匠联盟”为纽带,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高校、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全市已组建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咸阳工匠”工作室联盟,并联合高校创办“咸阳工匠学院”,开设定制化课程。这种“工作室攻关+学院育人”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工匠培育从“个体优秀”迈向“群体卓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如今,1200余名咸阳市劳动模范和咸阳工匠荣光的背后,是百万产业工人“有为有位”的生动写照;54个“梦桃式班组”的标杆引领,是“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精神的时代回响;200余名技术能手的脱颖而出,是“磨刀石”竞赛与“试金石”机制的双重淬炼。这套全链条体系让工匠人才真正“香”起来、技能本领真正“强”起来,为咸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记者手记
从设立“工匠日”的制度筑基,到“梦桃精神”的代代传承,再到竞赛比武、联盟共创的多元赋能,咸阳构建的劳模工匠培育体系不仅让劳模工匠“有为有位”,更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深扎根。在这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中,咸阳正汇聚起一股扎实而持久的发展底气。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