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轧机的轰鸣声中,初入职场的我紧握工装的衣角,伫立于轧机操作台下方,目光追随着辊道上流动的银色金属流。远处,有人向我招手——那正是我的师傅,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设备检修中心轧钢维修作业区的朱卯。
严师出高徒:工具箱里的第一堂课
“小黄是吧?”初次相见,他身穿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焊痕斑驳,脸庞被热浪烤得黑红,泛着灼热的光泽。
“跟我去库房领工具箱。”师傅的“讲究”让我印象深刻,粗粝的手指在工具堆里仔细翻拣,连手套都要精挑细选带胶粒的绝缘款,很是一丝不苟。
这种严谨还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班前会上,他毫不留情地点评我;巡检时,发现螺丝没拧紧能念叨上整整一天;工具摆放必须横平竖直,不容半点偏差。新入职的同事们私下议论纷纷,一致认为我的这位师傅太过严苛。
安全无小事:一次检修的深刻领悟
那个闷热的午后,我才真正读懂了他百宝箱里的秘密。周一的检修日,我们组负责轧机的辊缝调整。在5米高的炉顶平台,金属楼梯被烘得发烫,脚刚踩上去就打滑,师傅一把拽住我的胳膊:“看路!”还不忘腾出手来帮我理了理安全绳,“系紧点,之前就有新工在这儿摔过。”我会心地说“好”。
平台之上,液压管道错综盘绕,犹如古树的根脉。师傅俯身检查泄压阀状态,我上前递送扳手,他却蓦地按住我的手腕:“且慢。”他凝视压力表盘,指针虽停于“0”位,却见其边缘隐有一道细微裂痕。“此表已不可用,更换备品。”当我打开师傅的工具箱时,顿生敬意——其中工具仪器分层陈列,备用零件皆标注日期,整个箱体宛若一座微型的“安全防垒”。
匠心永传承:从“塞东西”到“种种子”
“师父,您是不是也觉得我待不长了?”三个月后,我终于问出心中疑惑。
师父微微一笑,从箱底取出一本泛黄的检修笔记。纸页之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类设备的常见故障与调整示意图,甚至连每一颗螺丝的扭矩数值,皆标注得清晰无误。
“带过几届大学生后,我得出经验:带徒弟并非一味灌输,而是播撒种子。”师父的话语朴实却意味深长。我蓦然领悟到往日那些细微之处的深意:每当我意图省略安全步骤时师父的及时提醒,每欲走捷径时师父的郑重告诫,以及那台被誉为“代代相传”的小型风扇。
深夜抢修之际,师父递来一只贴有便签的保温杯,上书:“今夜无需急躁,循序渐进。”炉火映照之下,我瞥见师父眼角皱纹中隐含的笑意,宛如一块经岁月打磨而愈显温润的铁器。
如今,我的工具箱也渐渐有了师父口中常说的“模样”。常用工具件件得心应手,备件分门别类清晰整齐,连抹布都叠得棱角分明。在箱底,我发现了师父悄悄放进去的一颗备用螺丝,名为“留着应急”。我深知,这远不只是应急的备件,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轧机的轰鸣声依旧震耳,但此刻的我,已能听懂其中蕴含的韵律——那分明是师父工具箱开合时清脆的咔嗒声。而我的工装口袋里,始终装着那本检修笔记,扉页上师父的笔迹赫然在目:“修设备要用心,带徒弟要走心。”(黄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