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西民企: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日期:2025-09-23   来源:群众新闻网

  “无须资产硬抵押,只看技术前景与订单潜力。”9月22日,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任磊说,企业下辖子公司拟打造新产能时,省财政厅联合相关银行建立“政银企”对接平台,积极促成金融机构向其发放专项贷款,同时加大力度支持“科创贷”。

  资金到位后,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口了国外高精度数控机床,大幅提高产品良品率。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2.78%。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陕西通过政策支持与保障、技术创新与突破、人才创新与培养,以科技赋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激发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让创新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政策赋能,民企创新底气更足

  “近年来,政府给予公司各项政策奖励、补贴100多万元,支持我们升级改造现有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在专业领域不断钻研、创新发展。”陕西恒健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韶说,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让企业创新的脚步更加坚实。

  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陕西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清障搭台,让企业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2023年4月,陕西印发《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提出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优势,支持民营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次年5月,省财政厅又推出科技惠民企行动,推动各类资源深度对接,畅通产学研用通道。

  政策暖风激活了市场“一池春水”。2024年,省科技厅发布的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中,民企“放榜者”占比达81.82%。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是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西咸新区配套设施完善,扶持政策落实快,加之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比较近,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威说。

  2023年1月,该公司入驻仅3个月就签约3亿美元订单,5月又与土耳其企业签订1亿元项目订单,产品已销往7个国家。

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动能强劲

  “公司的绿光主体材料是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大规模量产应用的主体材料,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这一领域的垄断。”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震说。

  OLED器件中发光层最核心的绿光主体材料,曾因开发技术难度大、专利壁垒高长期被国外垄断。2022年,该公司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异的高温合金材料。

  在政策支持下,陕西民营企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一系列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同样捷报频传。“地震勘探技术就像是给地下做高精度的‘CT’,不用挖地三尺就能看到地下哪里有油,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投资成本。”陕西省宇田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云章介绍,应用该技术后,公司用四五年时间就完成了过去10年的勘探工作,成本降低一半。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则专注于充电、储能、智能微网领域,拥有上百项国家级技术专利,还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数字能源研究院,着力攻克行业共性难题。

  “我们在自动充电机器人、电池检测、控温、降噪等多个技术方向进行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自动充电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数字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俊说。

生态优化,人才引领向“新”而行

  陕西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通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而人事关系在高校,享受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待遇,这让我能够更安心地搞研发。”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成员彭展涛说。

  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脱胎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在AMOLED柔性显示屏薄膜封装材料领域打破进口依赖。在“校招共用”模式下,彭展涛拥有了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的双重身份。

  企业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栢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人才积分建设、业务激励模型”人才体系,开设大课堂,推行“新人60天成长地图”,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培训30期,累计培训员工千余人。

  2024年5月,省人社厅发布16条措施,从扩大民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优化用工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离校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入乡农民工,如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我省将给予创办者每人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负责人说。

  在秦创原推动下,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深度合作,创办生物转化联合实验室,开发出油脂系列微囊粉工艺,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

  随着“三项改革”深入推进和秦创原生态持续优化,陕西民营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铺天盖地”成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群众新闻记者 郑斐)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