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 规上工业增速创2021年8月以来新高
日期:2025-05-09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一季度陕西经济发展总体良好,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35.65亿元,同比增长5.6%,比全国5.4%的增速高0.2个百分点,延续了去年逐季加快的发展态势,达到了2022年以来最好水平。这其中,第二产业的高位开局功不可没。

>>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奔跑
   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陕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35.65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0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334.3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647.23亿元,增长5.1%。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处于领跑态势。
   俗话说,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素来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2021年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后,陕西正在加快建设以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显然,工业之于陕西发展的分量很重,可以说是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产业的持续高速奔跑,带动了今年一季度陕西GDP增速继续逆势而上,达到了202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尤其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较上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延续了去年9月以来逐月加快的良好态势,增速创2021年8月以来新高,居全国第4位。
   作为能源大省,能源是陕西工业的基本盘。2024年陕西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原油分居第三、第四。今年一季度能源工业同比增长8.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速创2019年以来新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延续去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持续巩固能源工业发展优势的同时,通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工业经济走向多元化、高端化,非能工业也在加快回升,实现了202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36个行业中30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3.3%。
   夯实“稳”的基础,积聚“进”的力量,工业的良好开局有力地支撑起了全省经济大盘。
  >>链式发展成势见效
   统计数据还特别指出,一季度,陕西非能工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引领增长,增加值增长14.4%,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9%,汽车制造业增长32.9%。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48.4%、76.5%、18.9%,既反映出这三个新兴产业增势之迅猛,也是三条产业链成势见效的直观体现。
   装备制造业表现如此强势,这都是“链就”的发展硬实力。
   尽管不同行业各有特点、发展水平各有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尽相同,但在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的现实背景下,链式发展乃是必由之路。2021年,围绕六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陕西筛选出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等23条重点产业链,之后新增了白酒产业链,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又再次扩展至34条。2024年,陕西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产值2.25万亿元,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正是通过链式发展,项目“链上开花”,产业“顺藤挂果”,在34条产业链各展所长和奋勇争先中,引导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汇聚起了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大合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印发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将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合并归类为5大领域,并设定了相应的目标任务,具体包括:“做强做优”煤炭、石油天然气、新型电力工业、现代化工等4条现代能源产业链,到2025年总产值达1.1万亿元;“改造升级”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钢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6条传统产业链,到2025年总产值达5000亿元;“培育壮大”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14条新兴产业链,到2025年总产出达1.85万亿元;“开辟”光子、氢能、无人机等9条新领域新赛道产业链,到2025年总产值达3200亿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1条,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
   今年一季度,无论是能源工业稳中求进态势,还是制造业引领非能工业的强势增长,都是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见势成效的最新注脚。如果没有链式发展,很难想象新能源汽车会迅速成为陕西工业的一张新名片,更难想象陕西制造业悄然间已有了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两个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是西安市航空集群、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
   工信部2019年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作为我国唯一以航空为特色的国家级经开区,西安航空基地拥有涵盖研发、设计、制造、试飞、维修等环节的完整航空产业链生态,西安市航空集群2021年入选了全国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航空产业聚集区。2024年,由陕西领衔的两个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一个是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携手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另一个是宝鸡、汉中与甘肃天水一起组成的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
   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升级类消费需求旺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是陕西今年聚力打好的“八场硬仗”之一。一季度首战告捷后,将冲击着下一个目标,实现连战连胜。
  >>工业增长的“底盘”越来越厚实
   如果说,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托起了第二产业的“加速度”,那么,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则是第二产业发展“后劲”的保证和底气所在。
   开发区,作为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功能区,俨然已成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项目建设的主战场。陕西此前出台的《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开发区建设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引领区”,并对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设定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同时强调“稳步推进开发区设立、扩区、升级工作,原则上实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模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省级开发区扩容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24年,凤县、扶风、勉县、彬州等12个省级经开区,丹凤、紫阳等8个省级高新区以及洋县、印台两个省级农高区获批,一年内的升级数量创下近年之最。在此背景下,咸阳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开发区县域全覆盖,今年高调提出将开发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着力推动要素在开发区集中、功能在开发区集成、产业在开发区集聚”。
   虽然目前陕西的国家级开发区依然还是13个(1个国家级新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但省级开发区数量越来越多,陕西开发区整体正显现出“头昂腰壮”之势。这不仅反映出全省经济发展的水平跃升、境界提升,也意味着工业增长的“底盘”更加厚实了。省级开发区扩容还在继续,多个省级开发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未来,陕西还要持续推动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延链,不断增强产业链整体质量,让工业这个经济增长主引擎更强劲地“轰鸣”起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新增企业、投资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源头活水,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陕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延续了去年3月以来两位数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1.7%,较上年全年加快7.2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28.8%、加快15.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改善,1-2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5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的大环境下,我省工业经济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克难奋进,一季度增长较快,有力支撑全省经济良好开局。下阶段,要持续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不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全力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鹏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