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故事 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本报庆祝第24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3-11-09 13:47:54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编者

近年来,陕西工人报社在省总工会和省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讲述着精彩的陕西三工故事,传播了响亮的陕西工会声音。

平日里,大家用笔、用镜头采访别人,为别人书写,讲述别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专门节选社长、总编辑王琴茹及各位同仁在本报举办的记者节座谈会上的演讲词,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办报很辛苦,办报要“顶天立地”

陕西工人报社社长、总编辑  王琴茹

今天是第24个记者节,此刻我的心情格外高兴和复杂,高兴的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汇聚一堂,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复杂的是再过三个月我就到退休年龄了,职业生涯将画上句号,开始进入崭新的退休生活。

通过在报社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做一名记者、一名文字工作者的不易和压力。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曾讲的:“办报很辛苦,办报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吃透中央精神,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局;立地,就是要贴近实际,紧接地气。”

报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总工会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奋勇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都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报纸从周五报改为日报,推动历史报纸数字化、陕工报APP的开发,报、网、端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云已具雏形;2023年6月,报社党支部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2022年度五星级党支部;2019、2021、2022年三年,报社获得省总考核优秀单位;报纸发行量从6.5万份已经增长到了目前的8.5万份,报社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陕西工会十五大、中国工会十八大等重要节点的新闻报道中书写榜样事迹,唱响奋进凯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稿件、照片、视频,把陕西工会的声音传递到了广大职工之中。

作为党和职工群众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路不断前行。刚才在看记者节的宣传片时,一个个画面、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让我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与大家相遇相知相伴一路走来。说到这些,我更要感谢给予我支持的省总领导班子,我深知没有他们的支持,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当然,每份成绩的取得和报社同仁的辛勤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向常年奋战在新闻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我愿与大家一起,时刻谨记一名工会新闻人的初心使命。我们要牢记:做真人、说真话、干真事,拿出真本事,讲出好故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努力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工会的声音、职工的声音。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担负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职责,讴歌我们工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为全省工会新闻宣传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

最后,预祝各位同仁们:你们在等待破茧而出的日子里,不要着急、不要沮丧,学会把一些事情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审视。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会在自己的成长中刻下印记,去认真对待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终将遇到那个更美好、更开阔的自己。

 

无悔过去  奋斗未来

编辑部主任  杨志勇

光阴荏苒,至今我有了30多年的新闻采写经历,20多年的职业经历,今天在报社和同仁的荣光里,让我想起一些往事,尽管我一直很努力,也有一些小成绩、小荣誉,可是曾经被人瞧不起,有人甚至不屑地对我说过:“你一个陕工报的小报记者,再努力、再蹦跶,能干啥?稿子写得再好,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直到这一件轰动的事情发生后——

2015年六七月,我顶着连续多日的似火骄阳,奔走在安康瀛湖镇天柱山村的沟、梁、峁、岭等地的农家院落,穿梭在汉江两岸城乡的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采访熟悉全国劳模张明俊事迹的干部群众。因为工作节奏紧张,加之睡眠严重不足,采访期间风尘仆仆、汗流浃背不说,还经常流鼻血,但我坚持采访不停止。第一篇12000多字的通讯《大爱铸就秦巴魂》见报后,迅速在全省产生强烈反响。

随后,我又继续采写做连续报道,累计采写通讯、消息、言论等相关稿件40多篇6万多字,其中涉及的采访人物200多位,讲述了张明俊100多个方面的故事,并在全省引起宣传报道张明俊事迹热潮。张明俊先后被省委、省总工会分别树立为全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全省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学习的榜样。我和我的作品先后获得宣传陕西工会突出贡献奖、陕西日报年度新闻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我也因此让业界和同行刮目相看。

后来,我运用报道张明俊积累的经验,成功采访报道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汉中佛坪县总工会原常务副主席余剑事迹,一个多月时间,采写相关稿件20多篇4万多字。

再后来,我在驻村扶贫工作中,发扬新闻人刀下见菜、求真务实的雷厉风行作风,帮扶群众脱贫致富和全村改变面貌,在连续三年被评选为省、市、区优秀驻村干部的同时,积极发挥新闻记者善于采写的优势,写作的扶贫札记《追寻初心》,讲述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88个故事,此书先后获得第三届丝路散文奖、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荣誉与支持。

当初有人说,一个小记者驻村能干啥,我再次用事实给予了有力回答:只要努力干出成绩,即使平台再小,但是个人的价值不小,报纸的影响力不小。

从帮扶村回到报社,与同事们一起,为了编辑出版好每期报纸,每天都深深陷入在文字工匠工作中,也为了干出一手漂亮活儿,多少次,冒着骄阳上班,迎着朝霞下班;多少次,回家的路上,踏着夜露,披着月光;多少次,上班不一定是最早的那一个,但下班经常是最晚的那一个;还有多少个风雨之夜、飘雪之夜,孤身走在夜半回家的路上……因此,我常常感受到,办好一张报纸是众人之力,从一字之师做起,就是能力,就是作为,就是贡献。

此刻回首,无悔过去的年华。

展望明天,奋斗未来,我的感悟是:只要坚持把职业当作事业,小舞台一样可以有大作为!

 

以蚂蚁之力推动社会进步

新媒体部主任  邰荣军

很荣幸能在记者节这样的节日里,和大家分享我二十多年新闻从业的一些感想和经历。

2000年我进入报社,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二十多载的记者生涯告诉我,想要做一个记者,需要具备以下两个能力:1、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一件事物,可能会有收获。2、能够做到不盲从、不偏狭、不人云亦云。做到以上两条,才能做到客观报道。

做记者难、做好记者更难。做好记者难的,不是翻山越岭,不是熬夜写稿,难的是,不仅要从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找寻出其中的是非曲直,还要能够面对冷遇、白眼、训斥,威胁、甚至暴力。

记得曾经写维权或者调查类报道,写一篇报道往往需要搜集大量证据,有些是人证,有些是物证,有些是法律依据。有时候,有些报道仅采访动辄就几个月,光复印的证据可能就有几百页。因为你必须保证你写的文章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都有依据。有些反映问题的人,只给你说对他有利的。而你就要从大量的证据当中辨别,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否则,就有可能报道失实。有人说,没想到做记者跟做律师一样。

作为一名记者,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会有所回报,这种回报有时候用金钱买不来的。记得有一次,我报道户县塑料厂因破产而断缴100多名职工社保的事件,当时案件已到了法院,职工代表希望报社记者能到法院旁听。职工用摩托车把我接到法院,当我走进法庭时,不知道谁喊了句“陕工报的记者到了”,顿时,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作为一名工人报记者的我,百感交集。后来,这件案子在本报的关注下得以顺利解决,那些职工也实现了他们的心愿。在以后几年当中,每年除夕,我都会接到一名无名职工的电话问候。这也许就是记者办好事的回报吧。

当媒体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陕工报,依然没有忘记为职工说话,为劳动者维权。我们在陕工网创办了职工留言板(也叫职工呼声),职工有问题,可以通过手机,很方便地在留言板留言,我们会通过采访、函询、曝光等形式,用媒体的力量协调各方,帮助职工解决问题。目前,解决职工各类问题200余件。在这些问题当中,有小区垃圾无人处理问题;有环卫工被打无人管的问题,还有员工离职企业扣押证件不还的问题,其中帮助讨要工资20余万元。当然,我们的媒体并非无所不能,其实在我们接到的留言当中,还有一些是我们经过各方协调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灞桥一栋烂尾楼近10年无人管;渭南多家医院、涉及几百人,给医护人员不交社保的问题;韩城一环卫工工亡无法认定工伤的问题,至今都无法解决。

社会的进步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作为一名工人报的记者,更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这也是报社创办职工留言板的初衷,为职工做好事、做实事不是为了让职工记住我们。而是,希望办这一件件事情,就像一只只蚂蚁一样,为社会的进步加一把力。

最后,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将南方周末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讴歌劳动者  点赞逆行者

记者部主任  薛生贵

今天,我分享的是平凡人的励志故事。

她,安康人,圆脸、娇小,初中学历。29岁时,丈夫病逝负债40余万元。为了还债、抚养孩子,摆过地摊、做过销售、开过小餐馆,最后干起了家政。7年时间,她还清债务,还成为行业翘楚——全国首位家政行业的技术能手。

1个月前,我跟随中国工会十八大陕西代表团赴京开会期间,采访了这位一线代表:安康市家政服务员王荣荣。

8年前,丈夫病逝。留给她30多万元外债,还有10万元银行贷款。刚开始,她在安康当地打工,三四千元的收入与40多万的外债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没办法,她来到西安打工做销售,可6000多元的收入还是捉襟见肘,有时兜里的钱甚至不够还银行利息。2018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当地人社部门开设家政服务员培训班,贫困户免费学习。“培训不要一毛钱,待遇还不错。”就这样,王荣荣走上了父母眼里抬不起头的家政服务员岗位。

培训结束后,她满怀信心准备上班,却遭遇了路遥笔下孙少平揽工无人问津的尴尬。

在家政行业,特别是育婴嫂、月嫂从业者年龄基本在45岁到55岁之间,32岁的王荣荣显得有些另类,加上她一米五八的个子,娇小的身材,前三个入户服务都被客户退单。在接到第四个入户订单时,她主动提出“你们可以试用我三天,不满意我一分钱不要。”在交流中,我能从她的眼神里读到“不服输”的倔强劲。她说,育婴嫂一个月能拿6000多元钱,为了还债,没有退路!

能干好,要干好!

王荣荣有自己的两把刷子:孩子、宝妈、老人、宝爸,她的特色是提供四种不同口感的饭菜。在服务孩子和宝妈方面,她还经常购买育儿、护理、新生儿心理学等网课学习,提升服务品质。

在一次入户服务中,她偶然发现三个月大孩子头部总向一边倾斜,“斜颈!”她建议其家人到医院检查。果不其然,孩子左边脖子有个硬块,需要按摩治疗,否则会歪脖。她主动承担按摩任务,白天,孩子吃饱了按摩;晚上,孩子睡了也按摩。双手得了腱鞘炎,还依旧坚持。她的举动打动了客户,对方一口气续签了半年合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她从育婴嫂干起,短短两年,成为安康市金牌月嫂,工资也突破了1万元。

“家政服务不可懈怠,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这是王荣荣的朴素哲学。2020年,在备考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时,为了做好20分钟限时烤制牛肉饼选题,她连续20多天6点起床,骑着电动车到早点市场现场学习。“他们面软,轻松一揪,拍两下就扁了。再一拉,顺手包馅滚圈,翻过来,再拍两下就上锅煎烤,没有一个多余动作。”那些天,她每天观摩一个多小时,然后到单位上班实践。最后,终于把制作时间控制在19分钟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荣荣在全国3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夺冠之后,全国首个家政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纷至沓来,省市两级20万元奖励解了燃眉之急,缓解了还贷压力。去年底,她终于还清了债务,又开始新的职业规划:家政培训讲师。

这就是王荣荣的故事。

在第24个记者节,为什么选择王荣荣这个平凡人的平凡事?这几天,我反复问自己要不要更换选题,最后我还是坚持初衷。

只因为劳动是人类的命运!

只因为我们是为劳动者鼓与呼的媒体!

只因为我们的基因里埋藏着讲好劳动者故事的片段……

 

为了心中那束光

新媒体部编辑  徐飞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听到“记者”这个名词的时候,是朦胧的。也许是小时候在电视上翻找动画片时划过的“本台记者报道”;也许是无聊时翻看报纸瞥到的“本报记者某某”。但记忆中,它就是一个奔忙的职业,在每一处有新闻的地方遍布脚步,在每一个事件的现场留下镜头和文字。

而在两个月前,我也走进了报社的大门,成为陕西工人报社的一员、也成了一名光荣的媒体工作者。

在来到这里之前,我的朋友、同事们都不解地问我,你在现在的企业不好吗?为什么要到一个媒体行业呢?

确实,在媒介融合、纸媒转型的当下,我看到过无数人在网络上发问:你为什么当记者?有人说,是为了养家糊口。是的,勤奋的记者可以有一份优厚的报酬。但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怎么会有人心甘情愿地放弃睡眠、放弃双休、放弃节假日里和家人的团聚呢?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又怎么会有人顶着恶劣的天气、生命的威胁冲锋在一线呢?

求学期间闷热的教室里,我聆听了前辈一则则震慑人心的报道: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汤计先生,为洗刷“呼格案”的冤屈,不顾反对和威胁,连续数年先后用五份内参和多篇报道,让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清白;其他报社的前辈,赶赴云南边境,连续数月和当地边防战士日夜奋战,才终于向人们展示了我国边境禁毒工作的光辉成果……正是这一件件有血有肉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新闻不只是课本中邵飘萍、林白水等先辈报人的“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更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为心中那份热爱和理想的无畏付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在我刚刚打开新闻学这扇大门的时候,在我心中撒下了报道社会百态的种子。

现在,我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在报社里日复一日地工作。编辑是一个要求细心和耐心的职业,往往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我好像并没有实现自己上学时深入一线、报道真相的心愿。

在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我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过怀疑,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我每天工作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了哪里?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了这个职业的奥妙。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每天有太多的新闻充斥在我们的眼前,甚至让人无暇分辨其中价值。而我的记者同事们,他们每天奔走在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着为新时代默默贡献力量的工人劳模和先进集体。如果,我能够通过自己运营的平台,让同事们的采访成果在网络中得到传播,让无数个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被更多人了解,这不正是自己作为媒体人的价值所在吗?

现在,我在自己的工位上每日用心耕作。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有幸能够用媒体的力量,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用专业的渠道,贯彻服务三工的理念;用自己的声音,传递记者这个职业真正的价值!

 

最接近黎明的人

编辑部主任  章琦

2023年10月18日晚10时,初冬的西安莲湖路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西北二路这座上了年岁的苏式楼四层,依旧灯火通明。

熟悉的人都知道,改日报后,这里就亮起了长明灯。

忙里抽空,我起身看了一眼躺在沙发上发着高烧的女儿。默默在心里说,不要慌,不要急。责任感战胜了负疚感,心里的煎熬只能暗自承受。

在编辑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万不得已,谁会选择将年幼的孩子带到单位,陪着自己熬夜。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编辑是一份悠闲的工作。

——在朋友眼中,我的工作很惬意,早上打电话一般都是在睡觉,羡慕我能睡到中午自然醒;

——在外人眼中,我的工作很轻松,可能最大的考验就是要“坐得住”;

——在邻居眼中,没见过我上班,也没见过我下班。一大早,着急忙慌上班的邻居,在楼下碰见我回家,总羡慕嫉妒恨地说:“这么早就锻炼回来了?”

俗话说,鞋子大小,只有脚知道。

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编辑绝对是脑力劳动中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尤其是夜班编辑,跟加班熬夜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加班熬夜可能是一天、一阵子。夜班编辑,那可是常年累月呀!

每个编辑在光鲜亮丽外表的背后,都有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正如我,早已不是熬了一夜后,依旧能活力十足的精神小伙。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和窗外的浮华绝缘,就是选择了一条为他人作嫁的新闻路。

省人大副主任应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蒙应为内蒙古,工会主席是选出来的不是任命的,渭城区是咸阳的不是渭南的,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编辑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项不但多如牛毛,而且内容庞杂。只有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常年下来,这样的工作特性,让编辑部的人或多或少都得上了强迫症。

我常在部门说“没有强迫症的编辑不是一名好编辑”,每次签完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会不自觉地想,标题有没有歧义?日期对不对?领导名字职务是否准确?错别字改了没?……以至于现在,我必须把小样打印一份拿回家,无论回家多晚,都得再看上一遍。

自打当了编辑,多少次梦回版面;晚上手机不敢静音;上夜班后,就没吃过早饭;泡面、火腿肠绝对是灵魂伴侣;编辑当时间长了,朋友圈越来越小,亲人聚会一个都赶不上。还有逃不掉的强迫症、颈椎病……

在新华社微信用户群,一位省级党报夜班编辑的话深深打动了我。在等待一篇重要稿件、需要和人民日报对版时,他诙谐地在群里说:“那时,我还没有熬夜的资格。”

我相信,这绝对是骄傲至极的话语,代表着一名编辑从懵懂到成熟,从职场小白到业务骨干。一名优秀的编辑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如果问我,后悔当夜班编辑吗?回答是“从不”——因为陕工报是家,我甘当那个最接近黎明的人,干良心活,做干净人,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值得!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刘强  摄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