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一线风采 “巴山精神”的脊梁
2013-06-26 02:35:21来源:
分享到:
  字体:【

——记西铁局巴山工务段最美的人 

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在这里形成了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曾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了几位最基层的劳动者,也是大家公认的:最美的巴山人。
    当一名出色的巴山养路人王庭虎是巴山工区工长。1988年来这里工作,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出色的巴山养路人。巴山工区,桥隧相连,自然环境恶劣,被称为“空中铁道”“地下长廊”,平时,王挺虎最操心的就是怎样才能把基础比较薄弱的设备养护好。他的文化水平低,刚接触工具说明书时,就像看天书。为了尽快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一方面向刚分来的大学生请教,另一方面,抓住各种时机学习使用方法。现在,他一分钟左右,就能把水准仪调整好,读数也准确多了。近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工区20多名职工先后摸索出“道岔养护四步法”、“工厂化”单元修、“第三方查看分析”等新的维修方法,成了大伙公认的“土专家”。去年,全长10658米的新大巴山隧道实现了扣件无松动、轨距无出分、曲线无超限的“三无”目标。在全路动态综合检查中,他们的设备连续13个月7项指标为零分,“创造了山区非提速线路养护的奇迹。”
    让青春在巴山绽放武江涛,是安康工务段巴山车间团支部书记。2003年从成都铁路运输学校毕业后入路。2008年7月,本科毕业后,来到了巴山。
    刚到巴山的那段时间,他思想也是上下起伏不定。一天,他和几名青工到烈士陵园扫墓,当看到墓碑上“吴三珍,18岁,四川达州人,1971年在大巴山隧道施工中光荣牺牲”的墓志铭时,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为了提高业务技能,他利用休班时间苦练捆扎木枕、切割钢轨、制作步行板……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他熟练掌握了桥路、线路养护作业的基本技能,并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以后又担任了团支部书记。
    工区空地多,能把它开成菜园,既可以贴补车间食堂,又丰富了大家的餐桌。武江涛有了这个想法后,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动手清理工区院子后面空地,划分成等面积的6个区域准备种菜。工长王庭虎得知此事后,发动大伙,从那天起,每天晚饭后,工区的年轻人都义务背土,爬上通往工区的149级台阶,再穿过一座100多米长的隧道,把土运回菜园里。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块60多平米的小菜园建成了。他又向当地老乡请教种菜、施肥的技巧,并买来了菜籽、菜苗。如今,工区后院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豆角等长势很好。吃着自己亲手种的绿色蔬菜,大伙心里都甜丝丝的。
    去年“五四”,武江涛作为全路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庆祝建团90周年纪念大会,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贾学珍,巴山工区的一名防护员。她父亲叫贾耀才,是第一代巴山铁路人,现已退休。1992年3月,她在父亲的动员下,主动申请也来到巴山。
    贾学珍说,我从小就看着铁路的叔叔、阿姨们没白没黑地干工作,进入这个集体后,很快就被他们身上坚定执着的创业精神、亲密无间的同事情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有困难上、有荣誉让”,这是巴山铁路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她说,我们父女俩待在巴山的时间加起来有半个世纪了,可每次有机会调出巴山时,我们总是把机会留给别人,用父亲的话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让家里更需要的同志先离开。”这么多年来,父女俩不知道放弃了多少次机会。
    采访中,贾学珍告诉记者一件事:一次,她回家休假和亲友一起吃饭时说起巴山。一位亲友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巴山还不是吹出来的。她立马站起来,大声说道:“巴山绝不是吹出来的,是大伙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信,你们可以去亲身体验一下。”说完,她拂袖而起,弄的一屋人好尴尬。她说: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做法,虽然有点鲁莽,但我绝不能允许别人对巴山说三道四。
    巴山条件虽苦,但精神生活却很富足。在艰苦的环境中,巴山铁路人办起了路地群众运动会,这一办就是31年。今年运动会,我见贾学珍和她的父亲、女儿也来参加。一家三代钟情于巴山运动会,就是为了享受巴山大家庭的那份温馨与和谐。
    找准人生坐标刘玲是巴山工务车间的一名研究生也是一名新兵。她家乡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从小在海边长大。
    她说,2012年8月到达巴山时,天色已晚。举目望去,没有繁华的霓虹灯,也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山凹里的几点灯光和远远近近的虫鸣。那一刻,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一丝的动摇。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让刘玲的思想开始了转变。为了帮助她尽快熟悉现场、进入角色,组织上安排车间副主任刘伟做她的师傅。记得第一次和师傅上线路检查设备。一路上,爬山岭、下河谷、跨桥梁、穿隧道。每一个地方,都让她感觉特别新鲜,也令她心惊胆颤。上山查看危石,面对茂密的灌木丛,她满脸疑惑地问道:“师傅,这里根本就没有路,咱们怎么上山呀?”师傅举了举手中的柴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上山的路啊,全凭自己开。只要敢闯,哪儿都是路!”于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艰难地爬到了目的地。工作一天,很累,但师傅的话却不时萦绕在她耳边,师父开出的是上山的路,刘玲却找到了人生之路。
    现在,除了日常工作,刘玲还兼任巴山精神讲解员。在巴山精神的激励下,她很快进入了角色,并试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产难题。一次,她和师傅到淇水隧道熟悉设备时,看到工区职工正在整治翻浆,当时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限制,隧道仅在一侧设置了排水沟。每逢下雨,隧道另一侧渗水因不能及时排出而漫上道床,导致翻浆冒泥、病害频发。了解情况后,她和几个年轻人多次到现场走区间、探隧道、测数据、画图纸、做设计,很快就研制出隧道渗水导流器,有效解决了单侧沟隧道边墙渗水难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专业特长,段上在巴山成立了“安全风险技术方案设计室”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刘玲工作室”,由她带领新分配的40余名大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当襄渝线481公里处河岸防护工程设计完成,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路局设计文件首页的时候,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欣慰的是,她打消顾虑留在巴山的选择没有错;自豪的是,她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作为新一代巴山铁路人的刘玲,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巴山,让我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人生坐标。做巴山铁路人,我今生无悔!”本报记者柳江河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