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动画、视觉传达……西安这个团队用数字影像记录非遗有点酷
2019-06-10 09:21:42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

1124048.jpg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在西安,有一个团队正通过动画、视觉传达、文献摄影等方式和手段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和数字化保护研究,听起来有点酷。

  他们希望通过完整、客观、详实的记录让未来的人们看到全面、精细、立体的非遗项目资料,期望以文化坚守的态度和现代影像艺术的方式保护正在濒临消逝的非遗文化。

  在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记者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的几位成员:教授张辉和他指导的数字化保护教研室的研究生团队,以及摄影专业、动画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的本科生,团队近十人,年龄都不大。

  从2016年开始至今,他们以多种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如:以影像方式拍摄非遗纪录片,建立非遗网站等,并且一直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多样性。

 

1124053.jpg

  目前,这个团队已完成了18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拍摄、整理、储存、保护工作,最终将制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网站,用多媒介手段进行推广和传播。

  记者见到了一组摄影作品,拍摄的内容是民间竹扎技艺,每一个步骤、每一件作品的样式、如何制作等都一一展现。团队成员说,这组图片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高校摄影优秀毕业作品年展奖”(全国仅20组获奖)。他们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工作环境采取这种“接片”拍摄可以更好地呈现原始面貌和现场信息。而对非遗制作过程的拍摄则力求精细,甚至对非遗制作工具都进行了单独拍摄,而对非遗人制作成品的大量拍摄,是为了让观者能更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

  过去十年中,他们拍摄的非遗摄影作品曾在大理国际影会、平遥国际摄影节、连州国际年展获奖。张辉的非遗摄影作品还曾在美、法、德、日、韩等国办过展览,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陕西非遗的关注。

  作为一个小团队,他们的非遗保护拍摄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交流问题。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年纪已经偏大,说方言的居多,而拍摄团队成员只有一位陕西人,其他成员在拍摄过程中与非遗传承人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采访很不容易。此外,制作时间和经费有限,因此,很多制作过程无法全面、多次进行展示。

  目前,这个团队正在建立非遗网站,他们希望使受众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停留在老艺人的手中,这些技艺经过现代化环境的洗礼也可以焕发光彩。

 

c455z2y9.jpg

  对话

  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负责人张辉:

  非遗的真实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

  华商报:您当初为何选定非遗这个主题的?

  张辉:从十几年前开始,我就和一些非遗传承人相识,也一直关注他们的发展。由于摄影文献资料极度匮乏,不少文化遗产在整理过程中丢失了细节以致失去传承方向,而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使得许多传统手艺濒临失传。我们只有通过文献摄影的超强逻辑性和真实记录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全方位呈现出来,留给若干年后想要了解非遗细节的人们,并用现代多种数字和网络媒介传播非遗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华商报:您觉得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是种什么形态?

  张辉:我们希望非遗保护是一种多样化的形态。我们团队成员涉及摄影、动画和视觉传达等专业,综合专业的眼光和实践经验是我们的优势。在数字化平台搭建过程中,表现非遗传承情节可以用动画、反映非遗制作全过程可以用三维虚拟……下一步,我们还要做VR虚拟体验。

 

1124052.jpg

  华商报:你们的作品艺术感很强,怎么平衡它的真实性?

  张辉:艺术作品需要美学支撑,但对于非遗的影像记录,艺术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呈现非遗的感染力,是在真实的前提下尽量让画面好看些。同时,非遗的真实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我们的作品真实还原了非遗制作的现场,在我看来,每一个小工具、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感。

  华商报:您希望搭建一个怎样的非遗数字化平台?

  张辉:我的学生们目前搭建的陕西非遗数字化平台是他们的毕业创作。我希望的非遗平台中有历史文献、非遗传承、教育推广、学术空间,文创产品、社区互动六个板块,具体呈现手段包括文献摄影作品、游戏、动画、虚拟现实场景等。

  华商报:如何保持这个团队的延续性?

  张辉:我们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团队的“传帮带”上。研三的同学带领研二、研一的同学,研二的同学带领大三或者大四的本科生一起做非遗项目。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足够的科研力量,能做到长期、专注地关注非遗。

  华商报:做这个项目,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张辉:一,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这样就更便于拍摄采访和数据采集。二,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我们正在申报国家及省市的科研项目,也愿意和民间力量合作,共同呵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期望用冷静的拍摄方式冲决固有的美学藩篱,以严密的科学分析方法和详尽的社会调研手段为基础,用理性、自觉的记录形式和多样艺术手段为非遗发展留下真实记忆。

 

1124051.jpg

  评议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红军:

  非遗的现代艺术创作式保护也是一种传承

  华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红军。他表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确认、抢救、记录、保存,包括建立博物馆,建立数据库等,保护手段也是多样的,比如文本、摄影,摄像,音频,实物等。

 

1124054.jpg

  李红军表示,目前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等相关文化单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传统非遗项目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下来。在现存的传统民俗生态中尽可能的保持原生态的传承,那些快要失传的民俗项目尽可能地保持技艺的传承。非遗传承人也要适应现代的展览、表演、市场,进入当代人的审美视野,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原汁原味和创新是传承的两种形态。而大学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的语言、形式、形态、文化内涵作为元素进行现代艺术创作,这同样是传承的一个层面,是传统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式发展。”

 

1124055.jpg

  李红军透露,目前全省非遗项目线索有3.8万多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项,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81人,因此非遗保护的任务还是很重。“我们要把保护工作做好,否则可能就会贻误保护的机遇和机会。学校的记录将来也可以进入非遗的数据库。”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刘慧 采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