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霸陵考古首次发现戴着刑具的刑徒俑
2021-12-18 10:23:28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
  字体:【

  霸陵考古最近持续受到公众关注。公开发布的陶俑照片中有一张很特别:三个陶俑中一个脖子上、脚踝上都戴着生锈的刑具,缺了右腿;一个只是左脚踝戴着刑具;另一个被实施了髡刑(部分头发被剃掉)。据了解,这些戴着刑具的刑徒俑可能是首次发现。这些刑徒俑会是什么人?

 

△江村大墓K27出土的刑徒俑

  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刑徒俑和“中司空印”等出自同一个坑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江村大墓东北区域的1号发掘点本次发掘外藏坑3座,西南区域的2号发掘点发掘外藏坑5座。目前2号发掘点已完成发掘清理工作,出土文物已被提取至白鹿原考古基地进行修复保护,1号发掘点的发掘工作还在继续。在2号发掘点27号外藏坑出土了不到十件刑徒俑,有的是脖子上脚上都戴着刑具,有的只是脚上或脖子有刑具,还有是剃了头的髡刑刑徒。“有意思的是,刑徒俑脖子上戴着的铁钳是向上的。而此前好多人认为是向下的,并与脚上的刑具铁釱相连。之所以铁钳朝上,主要作用可能是为了把刑徒身份在众多人中标识出来。”

  曹龙表示,从目前现有发掘的资料来看,这是第一次发现刑徒俑。在同一个坑里还出土了明器的“中司空印”的官印,象征着皇帝地下的统治世界,而中司空是管理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机构名称。“在汉初时,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凋敝,农民毕竟要种庄稼要保证国家粮食供给,汉文帝与民休养,不愿动用农民来修建陵墓,国家大型工程一般使用刑徒来做。所以这个坑出土的这些文物就象征着主管建筑的中司空这种机构的职能,以及陵墓建设的劳动力。”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工作人员也表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陈的陶俑中的确没有直接戴着刑具的刑徒俑,但有单独展陈的刑徒墓地出土的刑具实物。

  据了解,刑徒在秦汉时是指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罪犯。徒本是指服徭役的平民,由于长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或罪徒来称呼他们。秦律根据犯人罪行的轻重,将刑徒分为黥、劓、城旦舂、完城旦、鬼薪、白粲、隶臣、司寇等几等,其中黥是在犯人面部刺文记,劓是割鼻。西汉从文帝十三年(前167)起除肉刑,城旦(也是古代刑罚名,筑城若干年的劳役)只髡去长发和颈上戴铁钳以替代过去的黥或劓,这种城旦称髡钳城旦。

\

△江村大墓K27出土的一组印章

  王双怀教授:属于新发现,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看过刑徒俑照片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说,这些刑徒俑很有特色,以前没见过,应该属于新发现。在秦始皇帝陵附近发现有刑徒墓,发现了很多刑徒的尸体,但没发现过这种刑徒俑。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帝陵前后修了38年,最初每天是一万多人,后来增加到十几万人,最后到秦始皇埋葬的时候增加到了每天五十多万人,这中间很多人就是刑徒。汉景帝阳陵发现陶俑很多,但戴着刑具的陶俑好像没见过。在帝王陵墓里面,这可能是第一次发现给俑身上戴着刑具。

  “这些刑徒俑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陵墓外藏坑是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来营造的,自然反映了各个部门的职能。中央政府里面有司法部门,在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狱。国家本来就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法律就是用来禁暴惩奸的。这些刑徒俑的出现,可能也反映了吕后以后推行黄老思想,但从文帝开始已经有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到汉武帝时期,集中政权、集中财权、集中军权、统一思想就成为了发展的必然。”

  “俑身上戴着的刑具是写实的,秦代法律比较严酷,肉刑比较多。汉代法律里面也保留一些肉刑,但比较轻,比如髡刑是把头发剃掉,是最轻的一种刑罚,主要是羞辱,就像给人脸上刺字一样,目的让别人知道他是犯人。汉文帝时期采用了一些措施,一方面缓和阶级矛盾,一方面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大量减轻赋税和徭役,发展社会经济,提倡简谱的作风,移风易俗。尽管这样,社会上的罪犯也不可能完全杜绝。”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