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吆喝声声
2020-06-16 09:54:32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 王全峰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鸟鸣鹤唳,虎啸狮吼,丝竹宛转,锣鼓喧天,清泉潺潺,流水叮咚,靡靡之音,洋洋盈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有一种声音,充满着人们生活的气息,那就是吆喝声。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易,小商贩为了吸引顾客,便开发出了自己各有特点的吆喝声,它是商贩最原始的口头广告。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吆喝声也不断演进。明末的《旧京遗事》中说京师小贩,“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东京梦华录》卷三为了吸引顾客,商贩便要吆喝叫卖:「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所谓「吟叫百端」,就是什么样的叫卖声都有。不同的商家叫卖声各有特点。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条称:「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但古人讲究叫卖要得当,叫声要好听,因为如果叫卖用语不简洁明了,宣传效果并不好。如清代的《燕京杂记》说“京师荷担卖物者,每曼声婉转动人听闻,有发语数十字而不知其卖何物者”。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城市乡村,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春夏秋冬,吆喝声犹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曲,无处不在,历久弥新。那些淳朴的吆喝声,有的趣味横生,有的合辙压韵,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蕴含着不同的艺术,产生着不同的效果。

  孩提时期,常常听到街道各种腔调的吆喝声,“钉锅......箍盆哩......”声音浑厚,抑杨顿挫。“”磨剪子唻戗菜刀.......”起伏跌宕,尾音悠长。一个操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身上揹一个大布包,边走边喊:"刮子刮子,刮子刮子",当地人听不懂,便问:"卖啥哩?"答:“刮子刮子,刮头刮子",边说边用手在头上示意。看到实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卖木疏的。走村串巷的“货郎担 ",手持铜铃、拨浪鼓下乡销货,为农民带来了做工精美的针线或糖果之类的必需品,物美价廉,非常喜欢。听到铃响,大人小孩围拢上来,大人买针线,小孩闹着买糖果、泥人娃娃哨,甚是热闹。小摊贩成为城市与农村联结的重要载体。

  有一天,在村口看到一幕情形很是好笑。一个卖豆腐的在坡上,而卖豆腐脑的在坡下,只听上边人拉高嗓门:“豆......腐......”而坡下边人紧接住:“脑......”,投机取巧,三个字的吆喝只喊了一个字,省了三分之二的气力,两个人吆喝逗乐,相对一笑,周围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十分有趣。邻村有一老头,小名叫番瓜,自留地种的番瓜收获后,挑着担子去街上卖,由于忌讳自己的名字,加之当地有“卖番瓜”即“卖尻子"的喻意,因而,不好意思吆喝。也不知道怎样吆喝,如果不吆喝,人家怎么知道你是要卖东西呢,所以,不管怎样,总得吆喝。于是,边走边吆喝:“卖外哩......卖外哩!”有人故意问:“你卖啥?”答:“你要买你就知道。”

  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小商摊贩就多了起来。大路边,一位五十多岁汉子,膀大腰圆,浓眉大眼,脚蹬三轮车,架个大烤炉,要问是做什么的,且听吆喝声声:“烤红苕,甜又香,小孩吃了有营养,老人吃了保健康,科学研究要推广”,揭开炉盖,诱人的香味就憋不住逃了出来,引得老少妇孺纷纷驻足,递上几块钱,接过冒着热气的红苕,将蓬松的皮剥开,当街就啧啧有声地品尝起来,焦黄的内瓤热腾腾,香喷喷,甜滋滋,吃的人由衷地赞,卖的人开心地笑。有人好奇地问:“烤红苕跟科学有关系吗?”汉子憨憨的笑了,你要问红薯到底有什么科学价值,我一时也讲不上来,只晓得这么喊会带来财运。毛主席都说过,红苕好吃,我也爱吃。过去,经济不发达,粮食紧缺,老百姓钱袋子捂得紧,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我卖一斤烤红薯,他当一餐饭吃,还怕短斤少两吃暗亏,把秤盘子盯得死死的。那时候的吆喝是:“烤红苕,甜又香,请大家,来品尝,各位顾客快来买,一斤红苕吃个饱,请大家,把心放,绝不短斤不少两”。如今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注重营养搭配,只要对身体有好处,也不在乎几个钱,关心的不是“饱不饱”,而是“好不好”。所以,吆喝也要紧随形势,就把它和健康与科学联系起来。吆喝嘛,不就是个广告?广告嘛,不也讲究个与时俱进么?你说是不?看来吆喝也是一种学问。

  在城市里,一大清早,当上班族路过十字路口,卖早餐的摊主吆喝声就此起彼伏:“豆浆、油条、肉夹馍”,“锅盔、包子、甜稀饭”,那年轻妇女的叫卖声清脆悦耳,宛转悠扬。到了晚上,夜市灯火通明,买卖兴隆,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有时令水果,特色小吃,啤酒饮料,烧烤肉串......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吆喝声,欢笑声汇成一片。

  前几年,县城大街上有一卖菜大嫂,拉着架子车,边走边喊:“卖菜哩......茄子辣子豆角子,菠菜芹菜洋柿子”,声音高昂宏亮,穿透性强,像是音乐中的高8度,在人声鼎沸的闹市区,竟能力压群哗,响遏行云,半截街道都听得清楚,隔着围墙和玻璃窗户的办公大楼内,也非常清晰,天天如此,经久不衰,真佩服她天生的独特“女高音”。看来吆喝也要有一定的天赋。

  吆喝也讲究艺术和技巧。有一收破烂的,把要收的废旧物品编成顺口溜,“烂铁烂铜烂剪子,打不成的气管子,烂鞋烂袄烂套子,戴不成的烂帽子,冰箱空调旧电瓶,用不成的钢丝绳,旧书旧报旧本子,闲置无用纸箱子.........”朗朗上口,喋喋不休,给人一种诵咏诗词的感觉。那年在物资交流会上,一个卖削菜刀子的摊主,一口标准的北京腔,边示范手中的刀具,边口若悬河:“家庭削菜不用烦,新型刀具在面前”,有人问:“能削条吗?”“从北京到沈阳,你要多长有多长”问:“多少钱?”“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卖的一块钱。”“好,来一个!”“这个头带的好,不是干部是领导”。就凭着喏喏连声,对答如流的吆喝,引来很多人围观,一会功夫销售一空。

  在我们小区,收破烂的来来往往,人们不大理会,唯独有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少言寡语,看上去本分老实,开个三轮车,一进巷口就开始吆喝:“收破喽”,那声音如同在喉咙深处发出,低沉粗重,含混不清。可是生意最好,在那一片收出了名声,收出了信誉,各户平时都把破烂积攒在家,等着他来。只要进了巷子,听见这特别的吆喝声,人们就纷纷出来招呼,把大捆小包的废品交给他,任他分类整理,过秤算钱,收拾停当之后,把钱送过来,而且有整有零。卖家既不问价,又不看秤,也不点钱。其所以如此,大家都知道这小伙诚实本分,秤不亏人。由此可见吆喝之中也包含着诚信。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各式各样的吆喝技艺,不愧为韵味十足的艺术家,吆喝是一种音乐,一种名副其实的民间交响乐。吆喝声声,吆喝出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祥和的气息,方便的买卖,悠然的秩序,和谐的社会。而今科技进步了,许多东西被搬上电视屏幕,形形色色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真假难辨。时下有些商贩,用干电喇叭把吆喝声录制下来,到了小区,打开喇叭,反复播放,虽然声音大了,人省力了,但缺少了那种古朴的韵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提出“地摊经济”的建议,引起了普遍共鸣,在疫情之后经济急需复苏的情况下,地摊经济所具备的活力,能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就业领域,是人间烟火,市场生机。因此,国家放开了摆地摊的政策,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这必将迅速推动地摊经济的蓬勃兴起,那悠扬的吆喝声将会更加浓烈,更加动听,更加高亢。

  【作者简介】王全峰,1957年5月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在职研究生学历,曾担任过农村生产队干部、大队干部、公社干部,历任县政府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审计局副局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农工部长、县经贸局长、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处)等,曾任陕西省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常务理事。受聘富平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富平县建材家居商会名誉会长。曾在中省市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编著《嬗变中的思考》、出版《一名乡党委书记的工作感悟》(西北大学出版社)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