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父亲心中的“小精灵”
2020-05-25 11:31:0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杜亚玲

  父亲一辈子是洛河两岸普普通通的农民,只会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至今八十有三,仍不改初衷,早睡早起,赶着日头下地,追着落日收工,勤劳质朴是他的秉性。

  父亲年轻时有个过人之处就是算盘打得贼精。狮子滚绣球、四进位除法等,他都不在话下。听说他只上完小学,在学校学会了珠算,辍学回家后,生产队队长让他当会计,后来又“官”至大队会计。

  那时候,会计是生产队最有文化的人,会打算盘的人更是有文化人中的能人,名气非常大。除了记工员能干到会计位置上,其他人不是文盲,就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听说父亲一上任,就把队上多年积累的本本账、片片账、口头账、糊涂账理了个瓜清水白。队上砖瓦窑、卖牛羊、卖核桃、卖公粮、交税款、购籽种的收入支出算到小数点后四位数,到了年终,乡亲们的眼睛期盼着算盘停止的结果。看能分到几斤小麦、几斤大肉,特别是余粮户、缺粮户,一下子就弄明白了一年的亏盈。账目一公布乡亲们交头接耳,勤汉懒汉泾渭分明,算盘不仅成了大伙脸上的“晴雨表”,而且是全村人祈盼风调雨顺、人心稳定、大干快上的“定海神针”。

  当会计在办公室除了拥有一支蘸水笔、一瓶蓝墨水、几张纸外,算盘就是主要的办公工具,也就是父亲的“文房四宝”。所谓办公室,是大队仓库与小学中间的一间房子。靠墙根盘了一张火床是工作组下来时住的。靠窗子放了一张三个抽屉的桌子,一张椅子,两个板凳,床下放了一个很大的火盆架子。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四面墙每年都用报纸糊一遍,有一股书香味。

  父亲曾给我讲过,他这个算盘是民国三十六年夏天麦收后,我曾祖父为了他学习珠算,专门用三斗小麦从河南镇平一个小货郎手中换来的,外搭两顿饭、一夜住宿。曾祖父省吃俭用,曾给大户人家当长工,但为了长孙能出人头地,才不惜下了血本。

  我仔细看过父亲的算盘,这是一个红棕色的大算盘,色泽光润,品相极好。四个角和中间绕茬处,分别用六个铜质菊花纹包角紧包着,算盘两面都能用。后来才听上门收藏老物件的人给我说,四周木框是红酸枣木的,算盘珠子是紫檀木的,串珠子的竹棍是二十年以上的苦竹。所以70多年了,珠子没有裂纹,几个竹棍中间尽管磨成了平槽,但丝毫不影响算速。有人曾出1000元,父亲都没有舍得卖。几次对我说,这个算盘到你手上已传四代人,虽然现在人都不用了,咱就先放下。

  改革开放后,春风吹散了父亲头上的乌云。遭受几十年缺吃少穿的乡亲们日子一下好过了,父亲又“官复原职”,当了大队会计兼生产队会计,父亲心花怒放,从破箱子中取出了算盘,打了一盆清水,抓了一把洗衣粉,连洗三遍,重操旧业。奶奶骂他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个不长记性的东西。

  在父亲红棕色算盘的计算下。全村亩产连年丰收,劳动日价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由全县吃返销粮的穷队到人均口粮约两千斤,这比当年大队库房里的储备粮和籽种合计都多。由过去每个劳动日价值8分钱,猛增人均纯收入50元、100元、500元……算盘给乡亲们带来了鸿运,可谓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如今,父亲老了,算盘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电子计算器、智能手机所替代,成了民间老物件,回归到收藏品的行列之中,几次上门收购的人开价1500元,但父亲还是不卖,说现在没用了,就先放下。

  我知道这个算盘是父亲一生的心爱之物,是他心中的“小精灵”,也是我们全家、全队、全村人的一个记忆乡愁的物件。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