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李商隐与獭祭鱼
2020-03-03 09:24:2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大中元年(847年),唐朝诗人李商隐受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来到距京城5000里以外的桂林任幕僚。在这里他看到人们大多以打渔为生,且家家拜神求巫,于是,他写了两首五言律诗《异俗》,其二曰:“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诗中的“獭祭”被古人用作节令的物候,在此指打渔。

没想到280多年之后,“獭祭”一词被宋人用在了他的身上。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是水陆“两栖动物”,行踪诡秘,过着隐蔽的穴居生活,其水性娴熟,尤其擅长长距离潜泳。它是水中的矫健猎手,凡被水獭一眼瞅见的鱼、蛙、虾都难以逃脱“獭口”。雨水时节,降雨增多,气温上升,万物复苏,鱼儿开始由蛰伏水底向水面游动,这为水獭捕食提供了机会。水獭猎食鱼类有一个特点,它将捕到众多的鱼整齐地排列在岸上,很像祭祀时陈列的供品。然后,水獭直起身子,两只前爪合拢起来抱住鱼,慢慢品尝,憨态可掬。其形态就像人类作揖祭祀的样子,非常虔诚,仿佛是在说:“鱼儿,对不起了,我要食用你们了。”所以称之为“獭

祭鱼”。这种记载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逸周书·时训》曰:“雨水之日獭祭鱼。”獭祭鱼被作为一种季候现象来描述节气,成为雨水的第一候。

獭祭鱼被用作文风上,这与李商隐有关。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李商隐还擅长写作骈体文,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因为古时的奏章并不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而通常要使用很多典故或者赞美之辞,多使用的是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所以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并将这个习惯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上。为了使用典故,他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象獭摆放鱼的样子。以致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短短八句就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四个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南宋吴炯在笔记《五总志》中说:“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也说到:“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隐事难。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文中提到的“獭祭鱼”含有堆砌的意思,对李商隐的“獭祭”颇有微词。其实引经据典若恰到好处,能使文章妙笔生花,增添文采和趣味性,能增强诗文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说服力和厚重感。但是若用典过滥,有故意卖弄之嫌。当然,李商隐的用典是极为准确精到的。北宋初期的诗坛上,以杨亿为首的一批文人就学李商隐的文风,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成为当时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被称为“西昆体”。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总共十句话,却句句都有典故。清初学者毛西河(字大可)博览群书,写文多据典,但因宠爱小妾曼殊,其夫人不满,便当客人面诋毁其夫:“君等以毛大可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故有人调侃说:“曼殊不擅专房宠,谁识君诗獭祭成。”清代学者赵翼在《哭汪文端师》诗中赞道:“丛编勤獭祭,残卷剔蜗涎。”郁达夫曾经写过一篇《獭祭的功用》,对李商隐的“獭祭”大加赞赏。□郑学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