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远去的“耱地”
2019-02-13 11:12:3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关中农民但凡种地,耱地必不可少。

耱地,要用到“耱”,有些地方也称作“耢”,是一种用树枝或荆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主要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耱实土壤、耱碎土块、利于保墒,为播种和出苗提供良好条件。农谚有云:“耕得细,耱得光,既抗旱,又保墒”。《齐民要术》中记载有“耕而不耢,不如做暴”的谚语。《王祯农书》更指出“凡己耕耙欲受种之地,非耢不可”。西汉的文献中已提到耱,可见至少两千年前黄河流域就使用这种农具了。

耱,长约一米五到两米,宽约半米,横竖由三根稍比现在的方木薄点的木头铆在一起组成主框架,一般选用有韧性的木料,如梨木、枣木、槐木等,再在铆好的主框架里纵向编荆条或有韧性的树枝。耱中间的一根短木较两端稍长一点,用铁丝栓一个小环,或用手提出头的短木,或将锨、头等农具塞进环内,挑在肩头,便于拿取。

那时候,关中地区的农民耱地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种麦的当天要耱刚犁过的地,使其土质酥松,地表平整;另一种是冬春交接降水稀少,需要耱即将返青还未返青的麦苗,二者都起到保墒作用。耱地,主要靠牛、骡、驴等牲口拉耱,牲口脖子上拴弓形的槅头,槅头两边有铁丝环,两根绳子由两边环里穿过,两头分别拴耱靠前位置的两端,耱地的人双脚分开踩住耱靠后位置的两端,双手抓住绳子的另两端。有经验的农民一个人踩耱,连带通过缰绳吆喝牲口耱地,耱地人紧拉缰绳,双腿用力,一动不动掌握着平衡,“手抻双绳把牛赶,两腿分开站上边,胡基疙瘩耱下散,头冒青筋唱乱弹”这是对耱地人生动而形象的描写;没有耱过地的人,需要一人踩耱,另一人在前边牵牲口;如果没有牲口,只好让未成年的孩子踩耱,或者在耱上铲几锨土增加重量,大人在前边拉耱,遇到耱上边土太多时,要停下来提起耱倒下一部分土。当然,那时候新兴起的拖拉机也能耱地,比牲口与人拉耱轻松。耱完犁过地后,在硬地面上提起耱将上下两边的土要掸干净,减轻重量,背耱回家时也省力。耱冬春季节的麦田时,若是牲口拉耱,要给牲口嘴上带笼套,防止吃麦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农用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代替了种地时的犁地、耱地两道工序,大大节省了人力。耱地或许还在偏远山区还可以看到,“耱”淡出了庄稼人的视野,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雷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