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陕北“土豆”
2014-11-12 09:46:09来源: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2
  在自己喜欢的食物中,土豆,特别是陕北土豆,从小以来一直是我的最爱,这对于我已经远远超出了美食的范畴,以至于影响到了我的人生。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山东淄博来到当时西安成丰面粉厂的。二十四五岁的年纪,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加上勤学好问,不久,不仅在业务能力上突飞猛进,名列前茅,继而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五十年代后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党员,并成为省粮食系统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
  到了六十年代末,为帮助落后的延安地方建设,组织上抽调父亲前往延安市参与“延安面粉厂筹建工作”。那时的家里,除了操持家务的母亲和我们姊妹6人外,还有我年逾古稀的奶奶,这时家里的所有开销只能靠父亲一人承担。父亲一月50几元的工资,要养活9口之家,平均下来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五六块钱,与当时人均10元左右的生活水平来比,那日子过得就可想而知了。别说吃顿白米白面的“细粮”成为奢求,就是玉米面高粱面的“粗粮”也不能顿顿保证。家里粮食的定量原本已经不够,奶奶又是农村户口没有居民粮食供给,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每人每月仅供的那么一点细粮,我们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就被母亲月初在粮站折换成了粗粮和红薯一类的。整年累月这样的生计,一家人胃寒胃酸、营养不良成了常见病,母亲和我还同时得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没有额外的食品补养,没有钱医治,硬熬死撑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然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母亲对于生活窘状一筹莫展又束手无策,近乎到了绝望的时候,父亲第一次从延安回来就给一家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以至于希望。那是满满一旅行包的土豆,因包老旧,父亲生怕路途有所闪失,就将已经缝好的拉链上又加固上了好多道麻绳,但等回到家时还是撑破了个口子,父亲为此心疼了好久。那时延安与西安的路程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快速便捷,来或去一趟的车程需要十多个小时,算上徒步的距离,父亲要花上足足一整天的时间,加上路途的颠簸和徒步的负重,那辛苦的程度就可以想象了。不管怎样,在父亲的心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家人也别提有多高兴了。哥哥们很快解掉旅行包上的绳子,母亲二话没说,用瓦盆盛了一些土豆洗净放到了蒸笼里,一家人便开始津津乐道起有关土豆的事来。可我此时已无心顾及这些,眼都不眨地直盯着炉火上的蒸笼,双手紧握胸前,心里暗暗给炉火使着劲……终于到了可以揭笼的时间了,母亲也迫不及待地端下笼盖,一团热腾腾的蒸汽,就像我此刻的心情升腾而上。土豆有“紫白黄”几种不同颜色,我喜欢紫皮的,母亲先给我碗里拿了个大的。回想起那吃到嘴里虽有些烫,继而干面又润滑,以及土豆特有的纯香,就有了天下所有美食集于一身的满足感。从那后,土豆——陕北土豆成为我生活中难忘的美好记忆。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接下来,又不知父亲何时才能回来,为了父亲和土豆,我最早学会写的汉字定格在了“土豆”。再后来,母亲又学会了做土豆饼、“洋芋叉叉”,那土豆泥浇上蒜汁的美味别提有多爽了。可以这样说吧,那年代我们家生活的改善多依仗了陕北土豆呐。
  我是信缘之人,时值今日,陕北与我的缘分还在接续、延长。不久前,一次神木出差,闲暇里与人漫步沙丘荒野,哦?一目间,不远处有一个“土豆”——不太大,有点蔫老,身上明显上下有两处横道细小的硬伤,整体亦近乎变为了浅褐色。瞅着,心却想,这无人居住的荒沙野地,哪来的这农作的东西?莫非应了母亲说的“土豆有寿”?可又是什么时间、会是谁把它遗忘或丢弃在这里?出于好奇,或应是一种早已蕴含的情感吧,我不由自主上前试探着用足去触摸抚慰“土豆”那窘迫的身世和多舛的命运。这下可不得了了,那种质感的传递,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土豆”,竟是一块石头。我立刻俯下身捡起并将“她”捧入手心,贴在心口,默念:缘是一种多么奇妙又不可思议的现实存在呀!
  “她”——“土豆”,此时此地投入我的怀抱,融入我的世界,是否是在暗示、预示、昭示着什么?是的,这一定是父亲在天之灵的呈现,让“她”此时此地与我相遇,托付我给予“她”新的生命,给予陕北特别的记忆。我自心心相映、心领神会,深谙什么才能赋予“她”生性与鲜活,给予“她”存在与永恒!邢建海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