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古镇金蚕说丝路 文/李思纯
2014-10-20 10:50:45来源: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0
  池河镇是子午道南出秦岭位于石泉县境内的山谷口,也是子午道向东南下去安康、向西北上去汉中分岔的拐点。池河谭家湾为古直洲城遗址,当地人称“汉王城”。一九八四年,谭家湾一个叫谭福全的农民,在古汉王城边的池河畔淘金,捡到一枚栩栩如生的汉代鎏金蚕。
  这枚长5.6厘米,首尾九节,体态优美,做工精致的鎏金蚕的出土,尚属全国首例,举世仅此一件孤品。随着它穿越时空地讲述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和曾经湮没的历史,让人们再度把目光聚集到汉水流域这个号称秦头楚尾之地——石泉。
  坐卧秦巴腹地的石泉,与川、陕、鄂毗邻,受其蚕丝技术影响,加之距离“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较近,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种桑养蚕的传统,也一直是丝绸生产和丝绸商贸的繁盛之地。
  石泉究竟有多少年的兴桑养蚕史过去一直是个谜。近年来,专家学者根据池河谭家湾发掘的鎏金蚕孤品,将石泉的养蚕史推到了2000多年以前。
  相传公元前121年,张骞省亲城固途经池河驿站,见池河遍兴桑麻,丝织作坊众多,村寨和睦相安,一派世外繁华。回朝后,将陕南之地养蚕织丝、安居乐业的见闻尽报于汉武帝。汉武帝大为高兴,随即在朝中提出奖励兴桑养蚕制。
  但对于如何奖赏蚕桑兴盛者,满朝文武百官说法不一。有人提出加官进爵,有人提出奖励金银布匹,有人提出奖励土地房屋……汉武帝均不满意。后张骞上奏:古有夏桀时期蜀王蚕丛氏教人蚕桑的最关键性举措:作金蚕数千头,每年岁首蚕月时节给家家户户送一只金蚕,供民祭拜供奉,使得所养之蚕繁孳无灾而衣食无忧、民富国强。蚕月过后又回收入库。我泱泱大汉何不效仿蚕丛氏之做法,筑造千枚鎏金铜蚕,奖励全国各地优秀蚕桑丝织大户,既可显我朝皇恩浩荡体恤百姓,又能复兴桑梓巩固社稷。
  汉武帝一听,大喜,随即铸千枚鎏金铜蚕悉数奖励于各地方州府上报的养蚕丝织大户。此举一出,黎民百姓无不拍手称道,而陕南受此鼓励,蚕桑和丝织也更加兴旺了。
  石泉养蚕历来就讲究一些忌讳,如:关蚕门与开蚕门、望蚕讯、赶庙会。在民国《濮院志》一书中,还可以找到相关的详细记载:蚕农蚕事开始,民间一切交往停止,称“关蚕门”;蚕茧采罢始恢复交往,称“开蚕门”。“望蚕讯”就是开蚕门后亲朋走访,询问双方收成,互致慰问庆贺,大都携带鼓气馍、麻花、水果等互相馈赠。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望蚕讯的民谣:“开蚕门,头插花,提着竹篮看老妈。”祭蚕神是人们赶庙会除了祈祷丰收以外的另一个主题之一。
  石泉蚕丝素以“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为特点著称,又被丝路商贾称为“白厂丝”而闻名。“蚕桑之利,莫盛于安康,尤以石泉为甲”。2000多年前,随西域“北方丝绸之路”的拓展,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我们的祖先利用在秦巴之间通往长安的子午古道,将这里的蚕丝、丝绸及蚕桑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再回眸池河,我们不仅看到茫茫古道终端的身影,也依稀看到中国丝绸的原点。有人说中国“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源头在子午道南端的石泉。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但是,离长安最近且水陆通运、蚕桑丝织业发达的石泉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这一点却是非常肯定的。
  一声鸡鸣日破江,半城炊烟半城桑。
  一只蚕锁住浩淼岁月,一座城已破茧成蝶。如今石泉池河古镇已是全国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心区、省级蚕桑生产基地、西北蚕桑第一镇。池河的百姓因为蚕桑养殖实现了家庭富裕,石泉也由此创新了丝织业的发展新路子,蚕丝被、蚕丝枕、天蚕酒、蚕沙枕等产品逐渐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