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故乡的集
2013-03-18 01:41:34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张岩
    在农村,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逢集。
    赶集,是一种传统,一种习俗,但更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赶。
    我的家乡在晋南运城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猗县腹地的嵋阳镇就是我生长和赶过集的地方。
    那时,每逢集日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小商小贩,一般都是天不亮就早早地出门上市了。有的肩扛着口袋,有的手挎着篮子,有的牵着骡马牛羊,有的用独轮车或着板车推拉着土特产品,也有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带,人们边行走边无所顾忌地说笑着,间或还有几个骑自行车的人,不断地摁着车铃与熟人打着招呼,洋洋得意地从行人面前悠然穿过。
    在那个“统购统销”的年代里,虽说集市上一条大街充满了赶集的人群,商品却不怎么丰富。人们买日常百货,要到供销社商店去;买菜,要到蔬菜门市部去;买锅碗瓢盆,要到日杂用品商店去;买铣、镢、锄、耙等生产工具,要到生产资料用品商店去;就连理发、照相,也都要到理发店、照相馆去。沿街两旁一个挨着一个布匹摊、文具摊、服装摊、鞋帽摊也大多是本镇及外乡供销社的职工在出摊经营。当然,也不乏个体在摆摊的小商贩,像补锅补盆的、补鞋修伞的、看相算命的、卖耗子药的……
    记忆中,故乡集市最热闹的是猪羊交易市场,猪嚎声、羊叫声不绝于耳;最有意思的是看牲口贩子们在交易时的“掐码子”。双方把右手手指捏住,用袖口、衣襟或草帽遮挡,不使外人瞧见,彼此用规定的手指表示可以接受的价钱。整个交易过程,无须语言,成交情况都不露底。生意成交后,卖主要将骡马所系笼套或缰绳取下带回,忌将缰绳一起卖掉,缰绳是系牢牲畜所用,把缰绳也卖掉,恐怕以后的牲畜也保不住,这反映了民间百姓的一种观念和心理的习俗。
    赶集的人们一般很少在集市上吃饭,只有那些经常赶集上店的买卖人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才在食堂吃一顿简便的饭菜或者就在街上买些油条、包子、馒头一类的食品充充饥。当然也有少
    数在农村叫作“嘴馋的人”利用赶集的机会花几个小钱偷偷地打个牙祭。
    乡村集市就是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忙中偷闲做点儿小买卖和“休闲”一下的地方,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没钱也可来逛一逛乐一乐的地方。
    老年人赶集,希望能在会上碰上几个说得来的熟人,唠唠家常,心里头敞亮些;大姑娘、小媳妇赶集,是想买件漂亮的衣服;小伙们赶集,没对象的想见见面、牵牵线,找上对眼的;小孩们赶集,是想跟着大人们看看热闹,馋一口糖葫芦、热油糕,看看有没有耍把戏、捏泥人的。
    乡村集市的记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都在乡村集市上留下了印迹,或萧条,或喧闹,或贫乏,或丰富,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在百姓生活中的反映。
    前些年,我也数次回过故乡,下车后也曾从时逢集日的大街上走过映入我眼帘的则是又一番景象:超市、家电专卖店、美发厅、网吧、歌厅、游戏厅……这是我40多年前多次来过的地方吗?我这是在城市的大街上,还是在乡村的集市里呢?
    我叩问着蓝天上的白云,也在叩问着自己的心扉。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