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乡音最美大秦腔
2009-09-21 01:20:23来源:
分享到:
  字体:【
 这些年出门在外,一些朋友得知我是陕西人,就故意戏谑我:“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一个“吼”字,似乎对秦腔有些微词。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非但不懊不恼,还为自己生于陕西感到自豪。
    朋友所言极是,漫步三秦大地,到处飘荡着秦腔的旋律。秦人饮食少盐寡醋可以凑合,日子里没有秦腔却难熬。
    关中老家,是个民风淳朴秦韵浓郁的地方。闻名省内外的秦腔名角任哲中、赵改琴就诞生成长于此。这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唱戏的好嗓子,生活的艰辛,对幸福的向往,铸就了人们唱秦腔的本领。每年夏收结束后相对空闲的一个多月里,累得人脱皮掉肉的农活儿忙完了,该歇息休闲一下,表达丰收的喜悦。这个时节演戏的欢闹,甚至比正月还红火。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快活的事莫过于跟着父亲到公社的戏院去看戏。其实儿时并不真正喜欢看戏,只喜欢唱戏时集市上的热闹和诱人的小吃。
    那时,县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剧团一到镇上,各种小吃摊便随即而至,炸油糕、麻花、豆腐脑、凉皮……一应俱全。演出前,父母带我早早来到镇上,吃完油糕凉皮之类的食物后,随着十里八乡来的人,拥入戏院看戏,尽管露天剧场十分嘈杂拥挤,但是台下的观众依然看得全神贯注。
    我已记不清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戏没过半,我就开始打盹,直至酣睡后口水流到父亲的脸上,父亲感觉有些沉重,才将我摇醒,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我最终在睡梦中看完戏,由父亲背着回家。
    那时我所知道最大的明星,就是县剧团的两个台柱子,艺名金子和银子的两位女戏子。每当剧团下乡,人们都会传诵着她们的故事,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听过金子的戏,去死也乐意;见过银子的面,做鬼也无怨”,足以证明人们对她们的仰慕和崇拜。
    我有一次难泯的记忆,那是“四人帮”倒台不久的事。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在县城的大剧院隆重上演。《铡美案》、《三滴血》等几部大戏,让全县人民趋之若鹜。十三岁的我和村上的大人一起,连夜步行往返四十里,花去好几元人民币购买门票,那可是一个壮劳力几天的劳动所得。
    透过秦腔舞台,我逐步认识了不畏权贵的包文拯、知晓了《周仁回府》里侠肝义胆的周妻李兰英、六月飞雪含冤而死的窦娥……这些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影响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参军初期,部队在甘肃中部,一次外出偶尔听到久违的秦腔,我颇为惊讶,以为置身家乡的土地。慢慢地,我知道了秦腔的发展历史,它形成于秦,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成为国粹。它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流行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秦腔唱腔起伏跌宕,给人以大开大合的审美享受,可谓是酣畅淋漓,写意抒情。因为唱腔的高亢,音律也就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婉转缠绵,收放自如,但却是典型的阳刚艺术。它具有北方
    艺术所拥有的雄浑、豪放、坦荡、刚
    直等特点。听起来就好像是在高原
    上放牧,给人的感觉既高远辽阔又
    悠长淳厚。
    这几年,回到家乡,随处可
    见秦腔的演出。戏幕拉开,剧情早就嚼透了,人们欣赏的,是演员唱、作、念、打的功力。一折丑角戏,台下欢声雷动,人们或会心一笑,或前仰后合。一切的烦恼和不顺心,随着那吼声,消失于缥缈的天际,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每听秦腔时,我就不由想起家乡那广袤的黄土高坡,以及那里的一草一木。它的节律,它的音韵,都仿佛在拨动我的心弦。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