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中国诗歌如何走出“圈子”?
2009-07-03 09:34:1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不久前,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西安落幕。在这场诗歌的盛宴上,当代诗歌的 “圈内红火圈外冷”现象引起诗人和诗评家们的注意,诗评家李震说,这个圈子时常流行 “自我抚摸与相互抚摸”,当代诗人雷抒雁则抛出 “诗歌回家的路有多远”这个沉重的话题。文艺领域向来是 “各领风骚。
    数百年”, “圈子化”恐怕是所有文艺行当告别辉煌后的必然产物,但中国作为诗歌大国,大众文化不能缺少诗歌。中国诗歌究竟该如何走出 “圈子”,早日回归读者心灵的家园?
“圈内”诗歌:“既寂寞又繁荣”
    与大众的想象不同,早已淡出社会关注热点的当代诗歌也有红火、 “繁荣”的一面。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李浩一语中的:当代诗歌 “既寂寞又繁荣”。
    “现在的诗歌创作其实相当火爆。”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知名诗人沈奇说, “民间诗报诗刊一茬又一茬,越来越 ‘热’。”仅他手头接到的诗歌刊物就有四五十种, “没登记的加起来可能有上万份了”,且非官办刊物居多;网上诗歌创作数量更是惊人, “每年达发表线的不下二三十万首”,颇有 “大跃进”态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诗歌和诗人的寂寞状态。“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现在是写诗的比读诗的还要多。”沈奇总结说。
    诗歌 “回家”:教育和创作都要跟上
    “每一个喜爱诗的人的心灵才是诗歌最终的归宿。”雷抒雁说,如果我们的诗写出来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头,走不进读者的心灵,这样的诗写得再好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好诗不多?沈奇认为: “现代人只活在当下,忽视追求精神,严重的个人化写作很难与大众群体产生共鸣。”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诗评家李震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现在一部分诗人太关注自我,沉迷于抚摸与自我抚摸。”他说,中国诗人追求了很多年的创作自由如今终于实现了,但也出现了“下半身写作”和 “垃圾派”诗歌, “泥沙俱下、惊世骇俗”。
    “自我抚摸和无病呻吟的作品太多。”谢冕说,生在和平年月,我们当然不会排斥快乐和消闲,但不论何时,这些都不会是时代的主潮, “谁也没有权力把文艺的功能仅仅锁在 ‘快乐’之上”。
    诗歌如何从圈内走向圈外,真正 “回家”?一些诗人和诗评家认为,繁荣诗歌首先要从教育抓起;更有专家提出,诗人要直面时代,关注点放得更长远。
    汶川诗歌启示:时代、人生都离不开诗歌
    在诗歌影响日渐式微的时候,汶川地震引发了诗歌令人惊异的“井喷”现象。大量草根诗作现身网络,并被迅速传播开来,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再一次展现了诗歌的力量。
    “诗歌具有先锋性的本质。”李震说,也许我们不必担心诗歌会走向末路。诗歌是人生中需要歌唱的需求,在大喜大悲中产生,是人极端情感的释放,汶川诗歌的兴起正是遭遇了这样的 “灵魂出窍”的时刻。这才是诗歌的常态,在社会需要诗歌的时候,诗歌还将兴起。
    “诗歌的精神仍在社会上游荡。”李浩说,在流行歌曲和各种 “段子”里,我们越来越多地找到了这种精神,比如流行歌手周杰伦的 《青花瓷》和 《东风破》。 “实际上 (诗歌精神)一直存在,它也许改变了面目,但绝不会消亡。”
(李勇 丁秀玲)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