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敏娜 孙亚多
“书文,OCTG线那台国产润滑泵跑了俩月,零故障还省了不少钱!”11月23日,西安石油专用管公司管加工一分厂车丝机主管技术员王威攥着备用泵找到维修班长刘书文时,满脸开心,“管加工线的原厂泵又贵又难等,要不咱把它也换成国产的?这泵价格才是原厂的20%,采购周期还能从45天缩短到7天。现在三号线正好停机,咱趁这空窗期试试?”
这话正戳中刘书文的心思——平日里维修时,他总记着“能省的成本不浪费,能优化的流程不将就”。他接过泵反复核对型号后说:“参数对得上,安装尺寸咱现场校准,管路接口重新适配就行。改造后不光现在省钱,今后维修更换也方便,再也不用因等原厂泵而耽误生产。”
没有多余的犹豫,维修团队带着工具直奔三号线。拆旧泵时他们仔细清理油污,防止残留杂质影响新泵寿命;装新泵时,反复校准固定位,确保与主轴润滑口精准对接;布管线时,他们特意留出检修空间,方便后续维护——每一个动作里,藏着的不仅是技术熟练度,更是对降本不降质、增效更增稳的较真。
“开机!测压力!”当刘书文喊出这句话时,邓伟民早已守在观察窗前密切关注运行状态:“压力稳在0.3MPa,流量浮子匀速运转,主轴每个润滑点都出油均匀,回油也通畅!”张建军擦去手上的油污,笑着接话:“这改造可不是省一点半点——单台泵省的钱,够备齐半组常用备件;采购周期缩短,以后就算泵出故障,也不用让生产线‘等米下锅’了!”
三号线车丝机重新启动,主轴的运转声见证一场“小而美”的创新实践。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却是一线员工将降本增效刻进骨子里的生动体现:王威盯着“效果”想,推广才是对好经验不闲置的主动作为;刘书文想,后续维护是对长效降本的长远考量;维修团队抢着在停机期动手,是对“不耽误生产”的责任担当。
一根管、一台泵的改造,看似微小,却像一颗“效益种子”——既印证着“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朴素理念,更展现了一线员工“不等不靠找办法、小处着手干实事”的精气神。正是这样一群人,将每一次小创新都当成守护生产的“拼图”,把每一分成本节约都化作推动分厂发展的动力,用实干让降本增效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成为支撑公司长远发展的“硬底气”。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