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信义
光与影的对话既能产生力感和穿透性,也能幻化产生魔性和一种不可预知的美感。
摄影看起来只是对世间存在的观照和拍摄,其实是拍摄者自我心性在追悟中的瞬间反应。
张熙平是个富有使命感的摄影师,他的目光始终触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坚守着真性、率性、入心、真情的创作。他的这组摄影作品不仅仅记录和刻画着渭水流域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致、生存状态,更蕴含着摄影家对一条河流的爱与思考。如果再仔细品赏,我们会发现,其中闪耀着熙平先生自己精神世界的光焰,那就是天地之心、人民之情。
一条河从陇原出发,途经陕西,归于母亲之河,浩浩汤汤,直奔大海。也许从一开始,它就有一种执念:远方总是美好的。不管路途遥远、坎坷、曲折,只要能追到,不屈的奔流才是大道。河的力道、梦想和追望,也是摄影家一生的追求。
张熙平先生无意抓拍河的追望过程,而是把百姓的生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留在世间。一张面孔、一个背影、一个场景,在瞬间变成雕塑。摄影的魅力就在这里,存在的可以永远存在,美好的可以永远美好。这些生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足以看出一条河流传递给人的力道和追望精神的力量。他们也渴望自己的生活富足快乐,更渴望在丰衣足食的时候,也听听秦腔、拉拉家常,或者看看报、读读书,过一种安逸幸福的日子。可这一切不仅仅是渴望所能实现的。一切都在奋斗中,正如渭水渴望远方,必须摈弃杂念,一心向前。
一条河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天地幻化,万象弥新。张熙平先生给自己这组作品冠名《渭水海海——雌水》,意象隐于影像,大道隐于瞬间。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把一种意念或者思想在瞬间留住,那是需要很高的艺术天赋的。雌水,让人想到《道德经》中“贵柔守雌”这个词,其中的“雌”,是指母性。母性的坚韧和生发新生命的天性,使母性的柔性有了刚性和韧性。滴水穿石、河水奔流、海水汪洋,水的存在给人带来无限想象。正是这条渭水,牵动着摄影家的心,他不辞劳苦,上下奔波,无论冬寒凛冽还是夏暑酷热,他都会坚守自己的初心,把自己对这条河流的爱与思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走访、观察、审视,目之所及都是渭河流域百姓的生活画面、劳作场景。看看那沧桑的脸庞,凝视那静坐船头的船夫,还有那穿过麦田、带着两个孙子、喜不自禁的渭北汉子,叫人触动感动。这组照片里有一张很有意思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有三个人——二男一女:女子骑着电摩穿着红的上衣,很是洒脱;男的一前一后,赶着两头毛驴,驴背上有行囊,不是赶集就是出远门。他们存在的背景和环境有一面黄土崖,崖下是一条河流,应该是渭水流经的地方。他们的脚下是泛黄的土地,远处还有一片绿色的土地。场面和谐,生机勃发。新的时代与曾经的岁月在这里碰撞交流,河的过往和今天有了暗喻和昭示。摄影家既抓住了这种时代的微妙变化,也抓住了渭水精神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这就是渭水的样子,也是渭水的本性和闪光。
对于摄影,我并不是很懂,摄影的技巧和摄影的本真我更不清楚,我是从本心出发,来欣赏张熙平先生的这组照片的。看后情动于中,心动于画,才成此文。无论怎么讲,把世间美好的瞬间变成雕塑,永远存在,那是一件最美的事情。
渭水汤汤,追望在心。祝福熙平先生走在民间,大道化人,一路顺和。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