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艾叶口
日期:2025-09-15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柳笛

  我离开艾叶口已经太久了,而在我的心中,却时刻牵念着她。那里有我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烙印着我生命里的一段珍贵时光。

  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铺开。在秦巴山区的汉水两岸,千军万马日夜不休地为备战而准备。我是春天来到这个隐匿于勉县山坳里的小山村。

  初到艾叶口,我就被这儿的山水所吸引,连绵青山恰似一幅巨幅绿绸,在天地间悠悠铺开。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为山峦披上一层轻柔的薄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清澈的溪流从山间潺潺淌过,溪水轻拍顽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仿佛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溪边的艾草肆意生长,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清香,令人沉醉。

  这里与我成长的成都截然不同。成都街道上繁华喧嚣,车水马龙,楼房鳞次栉比;而艾叶口却分外宁静质朴,古老的村落分布于山间,土墙草顶的房屋,在岁月的洗礼下愈显沧桑。

  我们没有住进想象中的楼房,而是临时租住于农户家中,这着实让人沮丧。

  大批建设者蜂拥而至,工厂既没充足的时间,也没足够的砖瓦盖房,为了让建设者尽快有个栖息之所,工厂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起了首批住房。

  记得我第一次看见“干打垒”施工,恍惚觉得这是来自远古的做法。他们将四块夹板做成坯模,平行放置,然后将泥土一铲一铲地填入夹板之间,填好一层土后,工人便拿起沉重的杵棒,高高举起,用尽全身力气砸向泥土。每砸一下,都伴随着“嘿哟”的呼喊声,那声音在山间起伏回荡。汗水湿润了他们的脸庞,却无法模糊他们眼中对家的憧憬。随着一次次地夯实,泥土逐渐变得紧实,墙体陡然升高。

  那时,县里只有一座砖瓦厂,当六七个内建单位五抢六夺的时候,砖瓦的供应就无从谈起。工厂在临近厂区的山坡,修建了烧砖厂,缓解了建设厂房的燃眉之急。一次窑厂塌方,一个年轻的民工被埋在泥土里昏迷不醒,他被送到县医院抢救急需血浆,我听到工厂广播后,挤上了去县医院输血的汽车。去验血的四十多个人里,只有三个人血型吻合,其中就有我,我为这位年轻的民工输了300毫升血。那年我十六岁,当看到自己的血液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时,内心满是欣慰。

  而在另一座山坳的厂区建设,却是另一番景象:炸山的炮声、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震得耳鼓嗡嗡作响,恰似沉雷在幽深的山谷间肆意翻滚。每一声炸响,都如同对空气发起的强力冲击,使得空气在猛烈的重击之下微微颤抖。山坳里,建筑工人与民工凝聚在一起,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在工地上奔涌,密密麻麻的人影往来穿梭,川流不息,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激昂且蕴含时代意义的宏大画卷。

  建筑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捆钢筋、砌墙体、抹墙面、浇地基,卷扬机送上水泥钢梁砖瓦,脚手架上,肌肉隆起的胳膊,将钢梁砖石精心安置,将无限热忱融入永恒的时光中,让垒砌成为对未来的期许,成为战略布局的脊梁。民工们奋力推着满载沙石的小车,在坑洼的道路上急速前行,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辙印,宛如大地对他们劳作的深刻铭记。整个山坳,都洋溢着饱满的干劲,每一个参与建设的人都热血沸腾,如同一把把燃烧的火炬,将世外桃源般宁静的山谷瞬间点燃,使之化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炽热之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强大的力量。

  那时,整个工厂的基建与日常生活,全仰仗两台功率80千瓦的发电机。这两台发电机,宛如不知疲倦却又稍显吃力的老黄牛,默默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白天,它为热火朝天的工地提供动力;夜晚,它为职工们的生活送来光明。不过,当时的生活用电仅供应到晚上十点。为了满足建设工程的需要,电网的架设,成为工厂筹建处的重中之重。在那个年代,机械设备极度匮乏,供电局有限的职工无法应对如此规模的建设。而等待就意味着停滞,那时流传着一句口号:“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这样的精神,三线建设才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工厂动员职工、家属、学生,组成“电网架设突击队”,根据年龄、特长编成若干小组。那段日子,在工厂到县城十公里的山野里,人们凭借最原始的方式——人拉肩扛来竖起电线杆。一双双胳膊紧紧拉住固定在电线杆上粗壮的绳索,双手因用力而青筋暴起,细腻的皮肤与绳索摩擦,被勒出深深的印痕。双脚踩在布满碎石的山地上,一步一步,坚定而又缓慢地朝着预定位置移动。大家齐声喊着号子,那号子声,震得山间的树叶都微微颤抖。每一步,都饱含着无尽的汗水与力量;每一声号子,都彰显着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

  在烈日炎炎的炙烤下,阳光如同火焰般倾泻在身上,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像是被涂上了一层古铜色的漆,汗水湿透了衣衫,紧紧贴在后背,可没有一个人退缩。仅仅三个月,一条高压线,就从县城架设到艾叶口。很快,巨大的电流,通过这条高压线输送到了工厂。自此,开启了日以继夜的建设模式。

  临时建起的“干打垒”用来安置职工,而用木桩、木条搭起的席棚,便成了职工安装机器、生产的“战场”。席棚在山风中“瑟瑟发抖”,仿佛稍大的风就能将它掀翻。炎夏寒冬,席棚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毫不在意,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机器搬运进去,仔细擦拭上面的灰尘,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敬畏。开始安装时,面对这些没有专业指导书籍的设备,技术人员和工人没有丝毫畏惧,凭借平日积累的经验和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一点点地摸索。遇到难题时,大家便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有人用树枝在地上画出草图,有人拿着零件比画,常常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废寝忘食,一钻研就是几个小时。

  回到艾叶口,我总会去那几座废旧的厂房前看看,它们是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见证者。

  厂房墙壁上残留着岁月的斑驳痕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已随墙皮脱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光芒与如今的凄凉。走进空荡破落的厂房,尽管已不是当初模样,但仍能让人想到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呼喊声,仿佛还在耳边激昂回荡。半个世纪前热火朝天的感人场景,再次浮现在脑海,成为一幕壮阔绚丽的不朽画面……

  国家的战略调整,使我与我的父老兄弟离开了这片热土,离弃了我们种植理想和希望的地方。半个世纪前,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心中有着诸多的不舍,眼里噙着泪水。

  当我再次来到艾叶口,站在这片工业废墟前,我陷入了沉思。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三线建设为国家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种精神,如璀璨星辰,在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人生前行的道路。

  艾叶口,这片承载着三线记忆的土地,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心灵归处。这片留下青春记忆的土地,在我心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使我心中藏之,深恋不忘。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