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吃了几十年的恒河水,还不知道恒河源在哪里,水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
问“度娘”得知:恒河,原名衡河,发源于安康市汉滨区叶坪镇桥亭乡崖屋沟脑,流经叶坪镇、中原镇、紫荆镇、大河镇,于恒口镇千工乡大王庙出峪,至恒口镇东端汇入月河。恒河全长113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黑水河、紫荆河、小河、大河组成恒河的四大支流。
平时喜欢写点文字,钟情秦岭巴山的山山峁峁。好友相约去恒河源头看看,便欣然应允。早八点从城区出发,到恒口镇,从恒河汇入月河口逆流而上,归来已是万家灯火,伏案沉思,竟觉江郎才尽,不知从何着笔。
恒河的厚重,恒河的富饶,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和思考。
一条英雄的河
从恒大路往汉滨区北山方向前行,不多时,路灯杆上便多出了红色的五角星,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沿着五角星的方向一直走去,便来到了紫荆山陕南抗日第一军旧址。
参观了解后得知,1936年8月,抗日一军到达大河紫荆乡,住在地主刘大乾及附近几户院子里,并在刘家大院举行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会上发表了《宣言》和《告民众书》,宣布了整编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领导和编制名单,随军成立了负责宣传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用统一战线组织名称宣传抗日,发展抗日救国组织。
刘家大院引起同路朋友的兴趣,于是顺着提示牌,我们从紫荆纪念广场沿右手边进沟,兴致勃勃一探究竟。进到沟里,沿路是一排排水田,农民正忙着用旋耕机翻田或插秧,正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大约走了六七公里,看到路边一块大理石碑,写着“刘家大院旧址”。路遇一位长者介绍,抗日第一军在刘家大院安营扎寨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两天时间,附近大河、叶坪、中原一带的热血青年就纷纷向这里汇聚,从开始的几十人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后来这支队伍还与红七十四师在紫荆、大河一带协同作战,打了不少胜仗。说到抗战,大爷越讲越激动。
如今,这里早已没有了战火硝烟,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然而英雄的故事,已经深深镌刻进这方土地,并一代代流传了下来。走进恒河,方知几十年前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是恒河的水滋养孕育了这方土地上的英雄儿女。感叹之余,对恒河更生出了一份崇敬:这是一条英雄的河流!
一条富饶的河
继续沿恒河逆流而上,河道两边土地肥沃,素有种植油菜、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被誉为“北山粮仓”。只见沿途农户院坝晾晒着菜籽,有的用养蚕的簸箩一排排摆放整齐,有的干脆倒在院坝的水泥地面上,更有农户把收来的菜籽、小麦等晾晒在公路上,盼着来往车辆碾压,免得自己打场。
车行约一个多小时,过大河镇不远,再转一个大弯,导航显示即将进入中原镇地界。到了这里,河道明显变宽阔了,地势也相对平坦了,在群山环抱下,目之所及皆是平整的土地,足足有几百亩,正值农耕季节,田地里一片忙碌,陡然生出“高山出平原”的舒畅。心里不由揣测,怪不得这里取名“中原”。
看看时候已经不早了,不能多作停留,一行人带着遗憾继续向大山深处驶去,下午2点左右,到达叶坪镇地界。与中原镇相比,叶坪镇明显偏远了很多,是典型的山地,耕地在山坡上,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农民在地里耕作的生动场景处处可见。路边见到正在地里忙碌的老两口,一个在挖窝子、一个跟在后面下种子,于是随机走访下农情:“大叔,你种的什么,今年收成怎么样?”“别提了,天干种子下不了地,前两天好不容易下场雨,赶紧把玉米种了,再不种下去就迟了。”是呀,不误农时,农民种地,要的就是时令,错过了,就得等下一茬。
一条写满时代印记的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采和记忆,此行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数我的同事。同事对传统村落土墙上保存下来的标语尤为感兴趣,遇见就要停车去拍照。
恒河沿线的土房墙面,大多保留着不同年代政府的宣传标语,有反映基层代表选举的、有卫生宣传的、有说工作方法的,其中一户农家墙面刷写的“五个一规划”让我感受最深刻,从1992年到1996年,分基本农田、林特园、商品牧、致富技术、其他收入,均规划了每年达标任务。如今正在制定“十五五”规划,三十年过去了,优良传统没有丢。每个时代都有政府工作的重点,现在回头看过去的标语,对做好现在的工作依然有参照作用。
经过几个小时的走走停停,下午3点左右,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桥亭村。走进村子,首先看到桥上建着的一座百年戏楼,问村民得知,桥亭村原名“双桥村”,后因这座“桥上有亭”的戏楼,更名为现在的“桥亭村”。这里也曾上演过战火年代的集会与欢庆,石壁上的刻痕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既是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记录着恒河源头曾经的繁华和文明。
说来也巧,亭桥边有一处学校模样的房子,进去询问到恒河源头的路。刚踏进院子,就听到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定睛一看,竟是十几年的老朋友唐老师,从他口中得知,桥亭村是汉滨区教育局的帮扶村,单位派他和另外两个同事在这里驻村,老唐已在这里驻扎了四年。
老友相逢格外亲热,老唐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向着恒河源头——桥亭村崖屋沟脑出发了。几公里后,路面变成沙石路,再前进大概八九公里,停下车,我们徒步走上一条小路,原来恒河的源头在山上。
走了半个小时,古木参天,一棵千年银杏更是风姿绰约,粗壮的树干可供5人环抱,巨大的绿色树冠焕发着盎然生机。眼看天色渐晚,人还在山腰上,我们相约下次再攀越。
下山途中,朋友介绍去“一号院”看看。说是院子,其实是一处民宿,坐在院坝里,仰头蓝天白云,环视青山相拥,闭目鸟鸣啾啾,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仿若置身天然氧吧。不由地想起一首老歌:“我的家在远方,那里住着爹娘,也曾是我幸福的地方,我时常会想起远方,我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我,还有梦里等我的母亲……”坐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大自然的静谧与安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超脱,莫非就是如此吧!
老唐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里规划有七八处民宿,加上沿途的李家院子、谢家院子、刘家院子,准备打造成汉滨区北山休闲避暑康养家园。我不禁感慨,恒河流域有昨天的故事、今天的人文、大自然的恩赐,明天的恒河何愁不会更加精彩呢?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