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工会:三维发力筑根基
日期:2025-11-03   来源:陕工网

  在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充分激发职工的内在动能、有效破解技术难题以及切实实现降本增效,是企业持续探索的核心议题。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工会以“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全员创效”为三大支撑点,借助“工匠杯”大赛锤炼技术精英,依托朱建锋先进职工人才创新工作室搭建创新平台,通过“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激发全员智慧,构建起“培育人才、攻克难题、创造效益”的良性生态体系,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工会动力”。

“工匠杯”:以竞赛为媒介,锻造岗位技术“硬实力”

  作为六公司工会年度重点技能培育品牌,“工匠杯”试验、测量大赛始终秉持“以赛促学、以赛提技”的理念,将竞赛赛场与项目现场紧密结合。竞赛设置了“理论 + 实操”双轨赛道:理论考核涵盖行业最新规范、技术标准以及业务知识,确保参赛选手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实操环节则模拟隧道测量、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等真实施工场景,考察选手仪器操作的精准程度、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应急处理操作的熟练程度,全方位检验选手的岗位实战能力。

  这一赛事已成为技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三年来,累计吸引260余名项目技术人员参与、选拔出59名优秀选手,其中18人在赛后迅速成长为项目技术骨干。2024年,职工李大海在陕西省总工会举办的测量技能比武中荣获第10名的优异成绩。

  通过赛事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公司测量、试验数据的准确率大幅提高,有效避免了因技术误差导致的成本损耗,为项目质量管控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屏障。

创新工作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技术攻关“强引擎”

  以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朱建锋命名的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六公司破解技术难题、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阵地”。工作室汇聚了18名涵盖测量、试验、施工等领域的技术骨干,形成了“领衔人牵头、骨干协同、青年跟进”的攻关模式。

  工作室始终扎根于项目一线,围绕施工中的“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坚,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攻关课题”,先后攻克了“高寒地区悬浇梁自加热外保温施工技术”“紧邻既有线木桩基础深基坑施工技术”“自行式水上移动作业平台施工技术”等难题,还研制出国内首个“整体式止水球铰装置”。在技术攻关的同时,工作室累计培养30余名技术干部,青年技术人员在“手把手”的教学指导中快速成长,实现了“攻克一个难题、培养一批人才”的双重目标,为公司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梯队。

“五小”评比:以创新为关键,激发全员降本“新活力”

  “小创新撬动大效益”。一年一度的“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是六公司工会激发全员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工会聚焦“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让创新从“少数人参与”转变为“全员参与”。

  此外,六公司工会简化申报流程、优化评审机制,邀请技术、成本、施工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组,从“实用性、经济性、可推广性”三个维度筛选成果,三年来,推广应用合理化建议320多条,累计申请专利17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80项。通过开展创新成果立项、评比与表彰活动,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创效热情。

  近三年,公司累计征集“五小”成果56余项,23项优秀成果成功应用于项目。其中PVC管模独立柱通过混凝土与梁板主体结构一次成型,安全可靠,外观视觉效果良好,为建立标准化工地奠定了基础,一次性投入小,节约了大量钢材费用及人工搭设费用,降低了成本,施工便捷,能适应不同支撑高度,解决了后浇带支撑的诸多问题;“整体式止水球铰装置”将转体球铰的安装时间从7天缩短至4小时,同时提高了安装精度,确保了转体桥梁核心部件的使用功能;“水上移动作业平台”解决了不通航水域的水中桩施工难题,避免了传统工艺对景观河道防渗层的破坏,降低施工成本 40%。这些“五小”成果真正让“全员创新”成为降本增效的“源头活水”,实现了“创新有成效、创效见实绩”。

  从技能竞赛点燃的“匠心之火”,到创新工作室筑牢的“攻关堡垒”,再到全员参与的“创效热潮”,六公司工会以精准的举措激活了职工队伍的创新活力。六公司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三大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创新平台,让工匠精神在一线落地生根,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为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会力量”。(张美英)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