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乐游
从秦腔的婉转唱腔到XR电影的科技加持,从演唱会票根福利到消费流量转化,从文创产业引领到首发经济热潮……西安市文旅产业,一头紧握着文化根脉的传承之笔,一头开启新兴业态的孵化之门。今年以来,西安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这一指引,在守护与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文化赋能让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传统+科技 文化产业守正创新
在西安演艺集团的排练厅里,“00后”青年演员们正排练戏曲荟萃《大美秦腔》。他们年轻稚嫩,但一招一式间却透出老练韵味。
“我们这批学员共117人,年龄都在19到22岁之间,是西安最年轻的秦腔人才梯队。”西演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团长何红星说。
据介绍,西安演艺集团自成立以来累计推出70余部精品剧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话剧《柳青》《路遥》、舞剧《门》、秦腔《无字碑》等,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奖项62项,省、市级奖项180余项。截至2025年8月,已举办惠民演出3000余场,惠及观众42万余人次。
在传统演艺扎根基层的同时,西影集团则以科技为笔勾勒演艺新形态。在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体验者戴上8K头显(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瞬间“走进”《梦回延安》的虚拟场景,红军战士的脚步声如在耳畔,陕北窑洞仿佛触手可及。
票根+消费 让“流量”变“留量”
“以前外地游客看完演唱会,不知道去哪玩,不知道去哪吃,现在一张门票能串起吃住行游购娱,这些问题全解决了。”西安市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为了把演唱会经济的“流量”转化为“留量”,西安出台系统性政策框架。今年,西安市印发《2025年西安市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情满长安”系列暖心服务保障实施方案》,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特色品牌。6月起,西安市商务局联合市文旅局、市体育局推出“一票游长安・碰享‘西’悦购”活动,凭演唱会门票就能享受酒店住宿、餐饮服务、景区游览等多重福利,实现城市与观众“双向奔赴”。
“政策一出台,我们第一时间把‘三秦套餐’改成了‘歌迷专属版’,延长了营业时间。”长安大牌档运营负责人李娜说,截至8月,长安大牌档15家门店累计接待歌迷超2万人次,赠出定制周边2.4万余套,带动销售286.01万元。
文创+商业 让文化“可触摸、可带走”
西安文创产业让兵马俑“活”起来、唐文化“可带走”,更以曲江新区的首发经济,让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打造“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在大唐不夜城文创旗舰店,店员金翰介绍,店里汇聚1000余款文创产品,既有“不倒翁”“诗仙”等系列,也有皮影、泥塑等非遗衍生品,“今年8月我们获得离境退税资质,境外游客买文创能直接退税,上周就有个日本游客买了10套‘兵马俑盲盒’。”
科技让文创体验更沉浸。在大唐不夜城的VR体验区,游客戴上设备体验《兵马俑奇妙夜》,仿佛骑在马上“踏入”秦俑坑,将军俑的铠甲纹路、跪射俑的手势细节清晰可见。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自上线以来,《兵马俑奇妙夜》体验人数已突破5万人次。
作为西安文创产业的“增长引擎”,曲江新区的首发经济则为文创消费注入新动能。截至2025年6月,曲江新区引进25家首店,首店总数突破455家,涵盖国际潮牌、特色餐饮、文创科技等多元业态,其中西安大悦城作为首发经济核心载体,更以首展、首秀为“流量密码”,持续点燃消费热情。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