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周红亮和同事在巡线中。
巍巍秦岭,山峦叠嶂。在这片绵延千里的绿色屏障间,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如同“能源动脉”,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而守护这条动脉畅通无阻的,是一群默默无闻的电力巡线工。周红亮,便是其中的一员。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周红亮一直从事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他所在的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承担着宝鸡市秦岭山区23条总长623千米输电线路及我国第一座带负荷融冰变电站的运维工作。
30年来,周红亮脚踏绝缘鞋、身背工具包,穿山林、过峡谷,累计在秦岭山区巡线近6万千米,带领同事发现并消除线路缺陷3万余处,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扎根,三十年用脚步丈量秦岭的“活地图”
周红亮负责运维的输电线路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秦岭深处。这里山大沟深、冷暖气流交汇,夏季丛林密布,冬季冰雪常积,被当地供电员工称为“电力蜀道”。
“线路所经之处,既有野猪、黑熊出没的密林,也有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雪陡坡,任何一处杆塔、线路出现隐患,都可能影响群众用电安全。”10月13日,周红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巡线”二字,听起来简单,实则是对体力、毅力和责任心的极致考验。
1995年,刚入职的周红亮第一次跟着师傅进山去巡线,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巡线没有路,所谓的路,就是巡线工用双脚在荆棘密布的原始山林中踩出来的。夏季,要忍受蚊虫叮咬和突如其来的暴雨山洪,冬季,则要面对齐膝的积雪和刺骨的寒风。
然而,周红亮没有退缩。他深知电网安全无小事,并将每一次巡线都视为学习的机会。30个春秋里,他穿坏了80多双绝缘鞋,熟悉了辖区的每一基铁塔、每一段线路,哪基塔位于哪个山坳,哪个区段在雨季容易发生滑坡,他都了如指掌。
他的巡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详细记载着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容易覆冰的特殊区段、塔上绝缘子的细微变化、历次发现的隐患点及处理方法。这些笔记,是他用无数个日夜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凝结成的“宝典”。
同事们称他为秦岭输电线路的“活地图”“数据库”。这“地图”和“数据”,不是凭空而来,是他用青春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在秦岭的千沟万壑中丈量出来的。
创新,从“巡线工”到“发明家”的华丽转身
如果说,最初的坚守靠的是体力和毅力,那么,让周红亮从众多巡线工中脱颖而出的,则是他面对困难时,那股不服输、爱琢磨的钻劲儿。他不仅是巡线的“铁脚板”,更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脑”。
“如何才能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高空作业的风险?比如清除线路上的悬挂物体有没有更巧的办法”。面对艰苦的环境,周红亮在工作中不停地思考。
“人工清理的话,人要爬到铁塔上去,通过绳索去磨、去拽,把它给拽下来,这样要耗费很大体力,需要的人也多。”周红亮说,能不能做出一个除障机器人,让它代劳呢?
周红亮先拿汽车雨刮器电机作为驱动,但做出来的机器不受控制,于是又在上面增加一个控制器,加上旋转刀头,“线路除障小精灵”就这样诞生了,线路上挂的不同方位的异物、风筝线都能处理,极大减少了人工作业的风险,不仅得到专家的肯定,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近年来,他先后研发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工器具,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他说:“时代在变,技术也在进步。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吃苦耐劳,更要学会用智慧和科技为安全护航,为工作赋能。”
传承,点亮更多“匠心”的引路之灯
“工匠的价值,不仅在于自己走得远,更在于带领更多人一起跑。”这是周红亮常说的一句话。他把自己定位为“灯塔”,不仅要自己发光,更要照亮后来者的路。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三十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心得传授给年轻员工,利用工余时间在创新工作室、巡线途中开展现场教学。他讲解设备原理、分析故障案例、传授操作技巧,特别是那些图纸上没有、学校里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周红亮带徒弟,不仅传技,更传“神”。他注重培养年轻人的责任心和工匠精神。每次带员工巡线时,他总会指着远方的铁塔说:“看,那就是我们的阵地。我们的工作虽平凡,但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个螺丝的紧固,每一个节点的检查,都连着千家万户的光明。”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周红亮还探索了一套“人才建档+威客悬赏+星级晋位+定责公示”的创新激励机制,为输电专业每一名员工建立人才档案,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周红亮示范带动下,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建成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0所,各类创新成果超过280个,专利授权近百项,6项QC成果走出国门,“双创”纪录不断刷新。
如今,周红亮被评为“大国工匠人才”,他用技术创新与职业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
清晨的秦岭雾气未散,他再次踏上巡线路。银线蜿蜒,仿佛诠释着一位工匠的初心——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用最朴素的坚守,为山河点亮星辰。
记者手记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巡线的。”周红亮笑着形容着自己的工作。
在周红亮创新工作室内,各种荣誉和他研究的各类装置工具印证了他的坚守与付出。谈话间,他演示了最新研发的无人机检修设备。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操作着零件,眼神里闪烁着技术工人特有的专注。“这都是我们团队集思广益,不断尝试改进而获得的成果,山里的线路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不断创新,让电路维护变得更安全、更高效。”周红亮说。
窗外,他守护的银线绵延向秦岭深处;室内,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正默默诉说着一个普通电网工人的不凡追求。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