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钥匙打开智造大门 ——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维修电工樊凡
日期:2025-10-29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扫一扫看视频

  工作中的樊凡。(受访者供图)

  10月15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陕汽”)车身厂焊装车间内,橘色焊接机器人精准挥枪,火花飞溅中,重型卡车驾驶室雏形渐显。身着蓝色工装的樊凡俯身查看机器人参数面板,指尖飞快点击操作屏。这位与智能生产线“对话”23年的维修电工,总能第一时间“听懂”设备“心事”,让钢铁重获轰鸣力量。

汽笛声里“结缘”

  樊凡与陕汽的缘分藏在成长里。高中就读陕汽二校时,下课铃常与老厂区汽笛声重叠,围墙上“精工细作”的标语,是她每日必留意的风景。在父亲的熏陶下,樊凡从小就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大卡车对她的吸引,以及父亲讲述跑长途的见闻,成了她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和回忆。

  凭借对汽车的热爱,樊凡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她深耕专业课程,全身心投入实操训练。就学期间锤炼的过硬本领,为她后来扎根车间、攻克技术难题和斩获荣誉筑牢了根基。

  生在陕汽、长在陕汽的樊凡,对这片孕育了重型卡车的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2002年7月,她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与其他同学不同,她怀着建设家乡企业的强烈愿望,毅然选择回到陕汽,成为一名车身厂冲压车间的设备维修工。

  冲压设备的轰鸣声,在她听来满是“亲切感”——这是梦想起点。三年后公司扩充产能,此时已是维修主力的她被抽调到新建的装焊车间。走进车身厂装焊线,第一天她就被震撼了——6台比人还高的机器人在一个工位上同时开动,机械臂上下挥舞。瞬间就让她意识到,这就是生产线的未来!也是自己的未来!

与钢铁伙伴“对话”

  面对价值千万的焊接机器人,她既兴奋又紧张:“停线一小时就损失上万元,我得尽快‘听懂’它们。”

  这份“听懂”,是无数日夜的坚守。2023年初,陕汽推出新款HD系列异型车,市场需求火爆,必须尽快达到量产。却因为涉及5套PLC、57台机器人联调,承建商报价300多万元,而且需要停线6个月。停线就等于停掉订单、停掉市场,樊凡凭着一股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说什么也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面对生产线改进与多机器人协作这些复杂难题,她既要兼顾不同车型工作流程,又需统筹各类抓手之间切换,搬运、涂胶,同时还要处理焊接等多种生产工艺,上千句程序代码必须摸清楚。

  白天车间要保证正常生产,她便利用这段时间完善改造思路,到了晚上,则全力投入突击改造。同事总以为她爱吃菜卷饼,却不知那便捷的食物,有时就是她一整天的伙食。历经4个月的日夜奋战,她带领团队仅以95万元的投入,成功完成了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正是这次出色的成果,同事们见到她时,无不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这个女子,真牛!”

  转型,对她而言,既是压力,更是前行的动力。作为企业骨干,她先后主持参与了83项设备改造与小改进项目,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教技术也教态度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才能推动行业进步。”技术精进后,樊凡开始思考传承。她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课件,编写《弧焊机器人工作站清枪站调试》等标准,组织80余场培训,1000余人次学到实用技术。

  带徒弟时她坚持:“不光教技术,更要教态度——维修容不得马虎,每个参数都关乎安全质量。”在她指导下,有徒弟相继获得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她自己也随队拿下2019年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二等奖。

  2023年底,樊凡从师傅李青刚手上接过接力棒,成为创新工作室第二代领衔人,肩负起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

  樊凡还带头创建了行业内首个集汽车四大工艺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如今该平台已成为企业培养未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她的荣誉也越来越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三秦工匠、陕西省首席技师……2025年,她又荣获大国工匠人才称号。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回望23年的职业生涯,樊凡依旧每天泡在车间,调试机器人,给年轻职工讲课。“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技术就是‘钥匙’。只要热爱、坚持、肯钻研,每个产业工人都能发光。”这是她常对年轻人说的话。

  车间里,机器人焊枪仍在闪烁。今年9月,樊凡顺利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录取。“智能化时代,多学点总没错。”她的话语里满是对技术的敬畏与未来的期待。

记者手记

  与樊凡对话,总被她身上“反常规”的笃定所打动。聊起今年读本科的选择,她轻描淡写地提起曾有人劝她:“选个好毕业的专业,混个文凭就行。”可她却认为:“毕业是结果,学到真东西,才是跟着我一辈子的。”

  这话像把钥匙,解开了之前的疑惑——为何她能在高职时熬到深夜琢磨设备,能顶着压力接手300万的改造项目自己干,能在40多岁时仍啃人工智能课本。比起“走捷径”,她更认“下笨功”,别人不愿花的时间、不愿钻的硬骨头,她偏要攥在手里。这份“做别人所不做”的执拗,哪里是任性,分明是工匠对“技术含金量”最朴素的坚守,也让我懂了:真正的成长,从不怕绕远路。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