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上“绣花”的焊将 ——记三秦工匠汪江
日期:2025-07-04   来源:陕工网

  前不久,在陕西省2025年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上,陕西化建公司焊工汪江喜获“三秦工匠”荣誉称号。笔者近日采访到刚从国家管网西三线项目回公司的汪江,连日来一线奋战,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神色略显疲惫,但郎朗的声音依然掩饰不住他对焊工行业的热爱。

  2016年,公司接到出口阿联酋NDC项目的8台柴油罐、30台储气罐的焊接任务,外方监理的要求近乎苛刻:焊缝必须均匀、圆滑,表面零瑕疵。公司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工作8年、27岁的榆林小伙汪江,并让他担任焊工班组长,带领十几名焊工独立作业。

  每个柴油罐长13米、直径3米,要把这个大家伙焊接得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瑕疵,是极其不容易的。汪江和师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瑞锋对焊接中可能出现的焊接变形、焊接缺陷进行详细沟通,及时调整工序,制定科学的焊接方案。

  在焊花飞溅的施工现场,汪江手持焊枪,目光如炬。时值酷暑,闷热的操作间如同一个大蒸笼,厚重的工装下,汪江和工友的衣服没几分钟就汗湿了。焊接时熔池温度高达一千多度,汪江和工友从两侧向中间从下往上分开操作,罐体受热变形的难题终于解决。

  新的麻烦又出现了。焊接中,罐体和底平台的间距狭小,鞍座和底平台中间的焊缝仅有10厘米,汪江躺在那里仰焊,自动焊接机伸不进去,无法进行焊接。汪江查资料、请教老师傅,通过加长“手臂”改造焊枪实现焊接。图纸画出来,他买回电渣焊用的熔嘴,将两头车丝一头加工成外丝,与焊枪的鹅颈管连接,另外一头加工成内丝与连接杆连接,这样焊枪加长了30厘米,满足了狭小空间的焊接需求,无损检测合格率一次达到100%,受到外方监理的高度赞扬。

  第二年,汪江被派往延安富县延长集团延能化项目。这是全长15公里的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管道壁厚7.6厘米,直径70厘米,材质为高温铁素体合金耐热钢,该材质焊接性差,易产生冷裂纹和再热裂纹,对焊接工艺参数和操作手法要求极高,要对这样一条“巨龙”进行无缺陷焊接,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由于管道材质特性,焊接前需要加热到200℃左右,手工氩弧焊必须一次合格,开工就没有返修的机会。汪江和工友顶着八月的骄阳,和管道高温的双重炙烤,举着焊枪保持一个姿势,一焊就是六七个小时。生理和体力的考验是其次,汪江最担心的还是焊接缺陷。

  可这是难免的。一旦出现焊接缺陷,他要扛着数十公斤重的磨光机,用大半天时间把缺陷部位一点点地磨掉,再重新焊接。因管道材质脆硬,加热就易出现裂纹,面对这些不受控制的麻烦,汪江依然拿出“绣花”的功夫,将一个个瑕疵磨光焊好。焊接期间,汪江焊接的片子拍了1200多张,每个片子25厘米长,经严格检测300米长的焊接任务无一返工。项目交付时,业主为两名优秀的焊工颁发了奖状,其中一人就是汪江。

  去年,汪江临危受命,带领特焊队焊接班组去了史上最难最严的项目——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三线项目富平站,负责站场设备及管道安装工作。之所以称为史上最严,因为项目工作棚内四处安装摄像头,全方位监控,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其次采用PE检测,其特点是对焊缝的敏感度大,针眼大的气孔立刻检测出来。

  之所以称为最难,是在焊接过程中,汪江和工友严格按照焊接要求操作,依然数次检测不合格。汪江曾把检测出气孔的位置用打磨机磨开,却没有发现任何缺陷。下班后他开质量分析会,每个人分析,集体讨论气孔形成原因。

  在汪江眼中,焊接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艺术创作”。面对复杂的焊接任务,他总能以巧思破局,用创新破解难题。氩弧焊后,他用磨光机把焊接部位磨出金属光泽,检查没有气孔后再继续焊。这样确实解决了问题,可时间长效率低,工期不能等。一次督查工友作业时,汪江看到工友右手拿焊枪、左手送焊丝认真作业,这些看似寻常的操作动作引起他的注意。他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反复琢磨那个画面,忽然意识到,正是这样固定的焊接手法和固定的送丝位置及速度,使焊丝熔液混入气体形成气孔缺陷。

  “师傅,我这道焊缝又不合格。”焊工小李找来,汪江拿起焊枪,在废钢板上演示:“看,手腕要稳,速度要匀,就像写毛笔字。”他总结出“稳腕匀速送丝法”,通过分解动作训练和模拟实操,对班组工友进行专项培训,合格率从80%一举提高到95%!

  工作17年,他的焊枪换了无数把,但心中的执着从未改变。“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对他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起点。

  采访结束,汪江马不停蹄奔赴新疆伊泰伊犁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笔者依稀看到,汪江又一次戴好护目镜,举起焊枪,工地上亮起了点点焊光。

  这跃动的弧光不仅照亮了他从普通焊工到焊接专家的成长之路,更映照出他在钢铁上“绣花”、奋斗中闪光的动人故事。(付桂萍 李诗琪)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